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成果展示 >  成果详情
名师工作室

成果详情   >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必背古诗文64篇》部分内容
发布人:王建平  发布时间:2017-03-31 22:27:22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亦即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句讲挫折与磨难给人的影响。饱经忧患,历经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会使心惊动,任其本性(仁),便会使人增加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此句讲人不可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有过能改是一种境界,这与“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一脉相承。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此句由个人说到国家,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奋斗,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此句为结论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患使人发奋,安乐则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是人生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哲理。

2【理解默写押题】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能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                    ”。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下造就的,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才能“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                    ”两句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                    ”,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曹刿论战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此句表现当权者的鄙陋寡见和曹刿的自信。曹刿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起道而行之,表现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责任感。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此句表现曹刿沉着冷静,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与鲁庄公急躁冒进形成鲜明对比。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3)“彼竭我盈,故克之”此句论述了要充分把握反攻的时机,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化劣势为优势。注意“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等相关成语。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此句反映了曹刿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曹刿亲自察看敌情,确认最佳追击时机,进一步表现其沉着果断、谨慎小心的性格。

2【理解默写押题】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                    ”两句来反驳同乡“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的观点。

2.《曹刿论战》中写到,当齐军败退时,曹刿先是阻止鲁庄公贸然追击,然后经过“                    ”,最后才确定追击敌人。

3.《曹刿论战》中曹刿总结齐鲁两国之间的这场战争,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抓住时机,这两句是“                    ”。

4.《曹刿论战》中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提出作战要选择时机,谨防敌人埋伏,还以“                    ”两句说明确定追击敌人的原因。

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邹忌讽齐王纳谏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刻画邹忌的外貌。故此,他自信、自得,敢与徐公比美。这与下文见徐公后的自惭心理形成对比。注意人物刻画的细致。

2)“孰视之,……又弗如远甚”此句表现邹忌能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由“自信”到“自惭”, 对比鲜明。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3)“暮寝而思之”写邹忌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表现邹忌善于反思,不为别人的夸奖而洋洋自得。在别人夸奖面前能保持清醒头脑,不骄傲,难能可贵。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由自身想到国家,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得出结论。注意其讽谏的技巧。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此句写齐王纳谏。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这为后世君主提供了虚心纳谏、知过能改的榜样。

6)“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写齐王开始纳谏时的情况,说明齐国积弊之多,也说明邹忌进谏之及时。形象生动。此句为重点名句。

2【理解默写押题】

1.《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                    ”两句刻画了邹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的外貌。

2.《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面对来访的徐公,先是“          ”,继而“          ”,在自叹不如情况下进行了认真反思。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对众口一词赞美自己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其中有关“客”的句子是“                    ”。

4.《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对齐王进谏,其中有关齐国疆域面积的句子是“                    ”。

5.《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进谏时,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得出了“                    ”的结论。

6.《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悬赏求谏,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其中有关当面进谏的句子是“                    ”。

7.《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到齐王接受邹忌进谏,悬赏征求意见,以“                    ”两句写出命令刚下发时大臣们踊跃提出各种意见和规劝的盛况。

8.《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到齐王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一年后人们“                    ”,说明齐国已经政治清明。

答案: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孰视之,窥镜而自视。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5.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7.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8.虽欲言,无可进者

 

6.出师表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句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国家处于危难关头,必须奋发有为,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此句向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广开言路是治国的一种良方,一条正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正面例证,而闭目塞听、独断专行只能招致失败。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此句强调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慎言慎行。要注意“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等成语理解。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此句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只有罚不避亲,刑不畏贵,赏罚分明,才能令行禁止,让人信服。属重点名句。

5)“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句向刘禅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他指出这是先后汉兴衰的原因,其实也是历代王朝兴衰的普遍规律。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自己身处乱世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志趣。这也是古代许多读书人身处人生困境时的心态。联系下文,是先帝的诚心使他由“出世”转为“入世”。

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此句写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三顾茅庐”,成就了一段求贤若渴的历史佳话,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属重点名句。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句写诸葛亮临危受命,回顾自己与先主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表达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注意其对仗工整。

9)“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此句为出师北伐之目标,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联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加以理解。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句为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其对蜀汉的忠心情真意切,感动人心。

11)“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此句写诸葛亮希望刘禅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其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溢于言表。照应前文“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

2【理解默写押题】

1.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认为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其原因是“                    ”。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刘禅应扩大圣明的听闻,还要“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                    ”两句提出要严明奖惩制度,在奖惩功过、好坏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就必须“                    ”,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刘禅对于所有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应拿来跟大臣们商量,然后再去实施,这样才可以“                    ”。

6.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评价将军向宠时,认为他善良公正,精通军事。提出只有向他们多多咨询军事,才可以“                    ”。

7.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以对比手法阐述王朝兴衰的道理,其中指出后汉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

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叙写自己经历,先是身为布衣,躬耕隐士,接着以“                    ”两句写出自己出山效命之前甘为一介农夫无意功名的心态。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先是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隐居生涯,接着以“                    ”两句十五字写出自己所受先帝之殊遇。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所受先帝之殊遇,后用对偶句式,以“                    ”两句写自己在国家倾覆之际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11.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                    ”两句叙写自己接受先帝遗诏以来的思想压力,并解释这是担心对不起先帝对自己的信任。

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了向北进军、平定中原的有利形势,并以“                    ”两句表明自己希望用尽才能,铲除奸邪凶恶敌人的强烈愿望。

13.诸葛亮在《出师表》结尾部分再次向蜀汉后主提出建议,其中要刘禅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的句子是“                    ”。

答案: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6.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7.亲小人,远贤臣。

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1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3.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7.桃花源记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句以美好闲静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其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描写重点句。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此句是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这里单纯而美好,没有税赋和战乱,没有沽名钓誉和勾心斗角。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句写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和谐,那么诚恳。他们可尽享天伦之乐。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句写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情况。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句表现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形成对照。

(6)“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是人们理想的世界,但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无人问津”,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理解默写押题】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开头先写武陵人沿着溪水划船,接着以“                    ”两句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以“                    ”两句写渔人发现桃花林面积广阔,树种纯一,为人间所罕有,顿生寻仙之意。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桃花林的优美景色,以“                    ”两句写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乱,这一切让渔人都感到非常惊奇。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渔人行至桃林尽头,以                    ”写山口景象,这让渔人感到天外有天,便决意去追寻。

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刚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的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此外还有田地、池沼,桑树竹林等景色。

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写到村子淳朴的民风,以“                    ”两句描写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的画面。

7.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                    ”两句描绘了村子的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和谐画面。

8.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通过村里人之口,以“                    ”两句交代村里人的来历,这也是桃花源与外界隔绝的原因。

9.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当人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时,渔人“                    ”,这说明了桃花源长期与外界隔绝。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                    ”两句写村子里的人邀请渔人并以酒食款待,这表现了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回去向太守说了桃花源的见闻后,太守 “                    ”,但迷失方向而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答案:

1.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9.马说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此句表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领起全文。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句写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缺少伯乐,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作者借物喻人,把伯乐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此句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属重点名句。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表明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此句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6)“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此句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此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更是对食马者的强烈讽刺。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此句写食马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用排比句式描写了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

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此句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这也印证了一句名言“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理解默写押题】

1.韩愈在《马说》中以“                    ”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它不能获得千里马称号原因,表现了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

2.《马说》中韩愈以“                    ”两句写千里马在饲养方面的要求,这也是让它尽其才的基本条件。

3.韩愈在《马说》中针对千里马所受委屈,以“                    ”两句为马鸣不平,以反问句强调难以要求其它日行千里。

4.韩愈在《马说》批评食马者对待千里马的恶劣做法,其中“                    ”两句批评有人鞭策马不按照正确的驾驭方法,喂养它也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

5.韩愈在《马说》中针对马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和有人的错误认识,发出了“                    ”的悲叹,为马而鸣不平。

答案:

1.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才。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陋室铭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此句以山水起兴,山水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陋室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有龙则灵”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极为相近。极易对比考查。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句为本文主旨句。居处虽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用香气形容其高尚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也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句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注意环境为角度考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处写到作者与名人雅士的交往,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此句言简意赅,极易考查。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句体现作者活动情趣。表现出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厌弃世俗生活。属此文表明作者追求的重点语句。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处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注意此角度的考查。

2【理解默写押题】

1.刘禹锡的《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说陋室会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而声名远播,其中有关“水”的句子是“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两句由山水仙龙入题,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两句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两句体现作者的交往之雅,这是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

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四句话体现自己的活动情趣,其中以“                    ”两句从反面写体现自己的生活情趣高雅。

6《陋室铭》中刘禹锡以“                    ”两句借草庐和玄亭作类比,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

答案: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3.醉翁亭记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也”开头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一般的优美境界。理解成语“峰回路转”。

(2)“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处体现文章主旨。表明作者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放情林木,寄情山水,包含着作者背后隐藏的难言苦衷。注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今义。属重点名句。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此句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属重点名句。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此处分别写出具有典型时令特点的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变幻之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注意“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等成语理解。

(5)“至于负者歌于途,……往来而不绝者”此处有静有动,有声有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滁人游乐图,表现出作者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理解成语“前呼后应”。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此处写写肥鱼泉酒、山肴野蔌的太守宴,以及夹杂在众人一片欢乐之中的的太守醉态。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理解成语“山肴野蔌”“觥筹交错”等成语。

(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此句以动衬静,以静显动,以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8)“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此句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极力写出滁州人民的怡然自乐,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

2【理解默写押题】

1.《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在开头部分以“          ”和“          ”两句分别描写滁州西南诸峰和其中琅琊山的美景。

2.《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在开头描写滁州周围的山水美景,其中描写酿泉的位置和秀美景色的句子是“                    ”。

3.《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解释他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                    ”。

4.《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在开头部分解释了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接着以“                    ”两句直抒胸臆,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用整句形式,以“                    ”两句描绘早晚不同的画面。

6.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山中美妙的自然景色。他善于抓住四时景物的典型特征,以“                    ”两句分别写出了美妙的春夏之景,句式整齐,音韵谐美。

7.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山中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以“                    ”两句分别写出了秋冬各具特色的之景物。

8.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的宴席,溪水中钓的鱼是“          ”,泉水酿的酒是“          ”。

9.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一幅与民同乐的生动图画,描写太守的宴席时,有关酒的句子是“                    ”。

10.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                    ”两句描写了酒筹交互错杂、众口喧闹的场面。

1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的宴酣之乐,以“                    ”两句写太守在宴席上醉酒的神态。

1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结尾描写夕阳西下时人们回家途中的情景。以“                    ”两句写禽鸟之乐。

1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结尾写游人离开而禽鸟想乐,其中评价禽鸟之乐的两句是“                    ”。

1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结尾写游山的乐趣,以“                    ”两句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答案:

1.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8.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0.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1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5.赤壁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此联写沙里沉埋着的断戟未被销蚀,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联作者进行逆向思维大胆设想,提出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属千古传诵之佳句。

2【理解默写押题】

1.杜牧《赤壁》中“                    ”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2.《赤壁》中杜牧以“                    ”两句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与赤壁之战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答案: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6.泊秦淮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联情景交融。首句写景,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联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而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为本诗重点名句。

2【理解默写押题】

1.杜牧在《泊秦淮》中以“                    ”两句竭力渲染秦淮河边夜色的清淡素雅,并点明了夜泊地点。

2.杜牧在《泊秦淮》中“                    ”两句化用典故,对只知选舞征歌而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答案: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7.夜雨寄北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首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次句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联“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虚实相生,以联想表现夫妻的恩爱之情,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属重点名句。

2【理解默写押题】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                    ”两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                    ”两句,表现出来日和妻子相聚时的情景,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答案: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8.无题(其一)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次句物我交融,借暮春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联用两个比喻,以春蚕吐丝绵绵不尽比喻人眷恋感情之缠绵,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注意“丝”与“思”谐音双关。可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联合考查。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上句写自己,“云鬓改”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次句想象对方,“月光寒”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思念愈深切,便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2【理解默写押题】

1. 李商隐在《无题》中“                    ”两句写抒情主人公的遭遇和心境,并以暮春景物的描写表现自己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2.李商隐在《无题》中“                    ”两句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3.《无题》中李商隐用“                    ”两句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写出了年轻女子对镜自伤的形象和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

4.《无题》中李商隐用“                    ”两句写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答案: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9.相见欢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无言独上西楼”此句将人物引入画面,神态(无言)与动作(独上)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2)“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句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丝”与“思”谐音,用来比喻思念。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写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其中包括哀愁、悲伤、痛苦、悔恨等“滋味”,这种无言的哀伤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2【理解默写押题】

1.李煜在《相见欢》中先写诗人独自登楼,接着以“                    ”两句描述所处的情境,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

2.《相见欢》中李煜以“                    ”两句写离愁,用丝喻愁,形象而生动,新颖而别致。

3.《相见欢》末尾“                    ”两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深切体验与感受。

答案:

1.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剪不断,理还乱。

3.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0.渔家傲·秋思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此句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以大雁南飞写人之思归。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处“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富有边塞特色。后两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此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其灵魂所在。抒写边关将士远离家乡、有家难回的无限愁情。情调悲壮,感情强烈,属重点名句。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一步强调边关将士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2【理解默写押题】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                     ”两句写秋天边塞风光,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反映身处塞外的思归之情。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                     ”两句写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上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图景,下阕开头“                     ”两句抒写边关将士远离家乡、有家难回的无限愁情。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下阕写到羌笛悠悠,寒霜洒地,最后以“                     ”两句写征人苦思万里之遥的故乡,表现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答案: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5.游山西村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此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即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属千古名句。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此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也流露出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此联写明月高悬,月光洒满大地,显得格外静谧,于是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默写押题】

1.陆游《游山西村》中“                     ”两句写农家盛情待客,民风淳朴,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2.陆游《游山西村》中“                     ”两句出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生活的哲理。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以“                     ”两句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了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中“                     ”两句从白天写到夜晚,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心情苦闷的壮士形象。作者闲居在家,借酒浇愁,渴望重上前线,挥师北伐,并带着这样的渴望进入梦中。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此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沙场点兵”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此句写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写作者希望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2【理解默写押题】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两句通过拔剑抚拭等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表现他对往昔抗金生活的怀念。

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的句子是“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片以“                     ”两句写抗金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的场面。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建立抗金复国功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答案: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7.过零丁洋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此联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此联写国家民族的灾难和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此联“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可谓史上之绝唱!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联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故成为千古名句。联系孟子“舍生取义”思想。

2【理解默写押题】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                     ”两句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两句,用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诗人为自己的命运忧虑,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的句子是“                     ”。

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两句,表现出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答案: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8.天净沙·秋思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此句采用“并列式意象组合”方法,“枯、老、昏、古、瘦”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篇则让人泣不成声。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注意炼字和意象排列组合手法。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后一句画龙点睛,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广阔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旅人,以景托情,寓情于景。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跃然纸上。

2【理解默写押题】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开头“                     ”两句有哀景,有乐景,在此处的乐景并非自己的家乡,因此便生发出更重的愁情。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                     ”两句情景交融,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此处“如聚”化动为静,“如怒”把河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山河表里”写出潼关形势之雄伟、险要。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此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是历代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句乃千古流传之句,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此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2【理解默写押题】

1.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两句先写重叠峰峦,再写汹涌黄河,运用比拟方法,化动为静,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张养浩以“                     ”两句感慨昔日巍峨壮观、富丽堂皇的的古都宫殿如今踪影全无,令人伤感不已。

答案: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0.己亥杂诗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此联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注意诗人用字之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联用移情于物手法,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同时也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的哲理。属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

2【理解默写押题】

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前两句“                ”抒情叙事,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

答案: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14篇段)

1.劝学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假托君子之口,提出中心论点。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的“恶”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来矫正,所以提出学习不可停止,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寒于水”此句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与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思想一致。注意联合考查。

(3)“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此句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起着决定作用。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是荀子文章的特色。其他比喻说理还有“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

4)“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句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突出了要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就必须广泛学习而且每天省察自己,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此句荀子以亲身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句荀子从其“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此句在前面“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的基础上,强调“积善”达到“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8)“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此句强调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否则将一事无成。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属重点名句。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此句用相反相成的比喻,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比喻说理浅显贴切,易于理解。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组对比性比喻强调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属重点名句。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心躁也”这组对比性比喻,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2【理解默写押题】

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比喻说理,分别以“          ”和“          ”说明“青”和“冰”的形态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                    ”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4.《荀子·劝学》中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以“                     ”两句说明“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思考。

5.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先是通过系列比喻说明凭借外界条件帮助的重要性,并推论出“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6.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上积累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土”的比喻句是“                     ”。

7.《劝学》中荀子先是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                     ”。

8.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                     ”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9.荀子在《劝学》中以“                     ”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10.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                     ”两句说明蚯蚓自身的不足之处。

11.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                     ”的后果。

答案: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7.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逍遥游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化而为鸟,……不知其几千里也”开篇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起笔不凡。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此句看似对鲲鹏大加褒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其还是“有所待”的。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列举了小年(“朝菌”“蟪蛄”)和大年(“冥灵”和“大椿”)的例子进行对比,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4)“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句举出“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

5)“若夫乘天地之正,……彼且恶乎待哉”庄子认为,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句说明要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其中“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2【理解默写押题】

1.《庄子·逍遥游》开头写到鹏背之广阔,接着又以“                     ”两句,用比喻的方法  写它奋起而飞时的英姿。

2.《庄子·逍遥游》中引述《齐谐》之言,描述鹏凭借六月的大风,以“                     ”的雄姿离开北海飞往南海。

3.《庄子·逍遥游》中“                     ”两句,用船和水的关系说明万事万物总会有所凭借的道理。

4.《庄子·逍遥游》中“                     ”两句,用风和翅膀的关系说明大鹏展翅需要凭借大风才行。

5.《庄子·逍遥游》中“                     ”两句,用杯水和芥草的关系说明水多则浮力大的道理。

6.《庄子·逍遥游》中以“                     ”两句说明水少就没有浮力,船重则易搁浅的道理。

7.《庄子·逍遥游》中以“                     ”两句说明小智慧不能和智慧相比,寿命短的不能与寿命长的比匹

8.《逍遥游》中庄子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                     ”,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9.《逍遥游》中庄子用“                     ”两句,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生命苦短的道理。

10.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                     ”的宋荣子,并赞扬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11.庄子在《逍遥游》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                     ”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12.《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他也有局限,文中体现他局限的两句是“                     ”。

13.《庄子·逍遥游》中强调人要精神自由,就应该完全超脱物外,其中说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的两句是“                     ”。

答案: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6.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3.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师说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终不解矣”此句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可能没有“惑”(疑难问题)。这种“后天论”思想与荀子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者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而不应有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他主张人人皆可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这种主张打破封建门第等级观念,是一种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句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批评这种糊涂而不通道理的做法。联系现在国人的家庭教育也多是这样。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此句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分析,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并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此句用对比方法,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讽刺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风气,从而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令人幡然醒晤。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此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减轻了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强调了师和弟子的关系平等。

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此句是对上句原因的解释。即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亦即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以能者为师。

2【理解默写押题】

1.在《师说》中韩愈用“                     ”两句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都会有疑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以 “                     ”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4.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的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己很优秀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                     ”。

5.韩愈在《师说》中用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句子是“                     ”。

6.《师说》中韩愈针对有人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难问题却不愿请教老师的现象,作者的评论是“                     ”。

7.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于恢复。

8.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                     ”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9.韩愈在《师说》中用“                     ”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答案: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阿房宫赋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笔力千钧,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作者极言阿房宫的宏伟壮观,属夸张手法。

(3)“骊山北构而西折,……流入宫墙。”此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不霁何虹?”此句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注意对仗、比喻、夸张手法,句式整散结合,表达自然。

(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此句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气候”现象怪异,衬托出其宏大宽广和宫中生活之淫逸。

(6)“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用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描写生动,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统治者的荒淫、奢靡。

(7)“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此句写阿房宫里的珍宝陈设之多和统治者挥霍无度,揭露批判统治者只图私利,横征暴敛的罪行。

(8)“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多于市人之言语”此处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此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表现了作者的无比忧愤。

1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分析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11)“使六国各爱其人,……谁得而族灭也”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若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就不致迅速灭亡。

(12)“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此处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属体现主旨的重点名句。可联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理解。

2【理解默写押题】

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                     ”两句写出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隐天蔽日的宏伟气势。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其中描写走廊曲折和屋檐突起的句子是“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其中写阿房宫各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                     ”。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如同彩虹的两句是“                     ”。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宫人的奢靡生活,其中写到歌声给人暖意的句子是“                     ”。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宫人的奢靡生活,以“                     ”两句写舞蹈给人以凉意。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其中“          ”和“           ”两句分别以比喻、夸张手法写宫人的梳洗打扮。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两句写秦统治者生活极端奢侈,全然不把鼎、金等宝物放在眼里。

10.杜牧在《阿房宫赋》议论部分先以嗟乎发出感叹,指出人生命平等,需要也相差不远,接着以                     两句对比人心事理。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了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有关栏杆和门槛的句子是“                     ”。

1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六组“使……多于……”比喻句排比进行揭露批判后,分别以“          ”和“          ”对比写出“天下之人”和“独夫”不同的的心理状态。

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地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                     ”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15.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总结秦灭亡原因的两句是“                     ”。

16.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先以“                     ”两句从六国角度讲爱民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秦朝灭亡也是由于其不能爱天下人民。

17.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先从六国角度讲爱民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秦若能仁爱天下百姓,其结果就可能“                     ”。

18.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总结秦亡的教训,并借古讽今,以“                     ”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鉴,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答案: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6.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7.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8.绿云扰扰,渭流涨腻。

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0.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1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2.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13.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1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7.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赤壁赋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清风徐来,……歌窈窕之章”前两句写月亮升起前的江面的自然景色。后三句写作者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冉冉升起。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句写月亮正升起时美妙景色。“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此句写月光下的江面美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联系“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句写游人乘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表现游人此时此刻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此句写泛舟赤壁的美妙感受。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6)“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此歌词化用《楚辞》名句。想往美人而不得见,流露出了作者的失意和哀伤情绪。属重点名句。

(7)“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此句描摹箫声的幽咽哀怨,借箫声写出愁情。后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善用比喻,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优美。

(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此句表现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9)“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此句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却也只是显赫一时。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抱明月而长终”此处借客之口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寄情山水的乐趣,虽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思想,但也表现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寄蜉蝣于天地”喻人生之短暂,“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1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此句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属重点名句。

(12)“苟非吾之所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处写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而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2【理解默写押题】

1.在《赤壁赋》中苏轼写夜游赤壁的欢乐情景,以“                     ”两句写月亮从东山升起前的江面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                     ”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3.苏轼在《赤壁赋》中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美妙景色的句子是 “                     ”。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两句描写月出后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5.苏轼在《赤壁赋》中“                     ”两句,以“苇叶”比喻小船,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6.《赤壁赋》中苏轼以“                     ”两句写“水波不兴”的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有如空中乘风飞行的美好感受。

7.《赤壁赋》中苏轼以“                     ”两句写泛舟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8.在《赤壁赋》中苏轼看到月下美景,于是纵酒放歌,其中写自己船桨之美和陶醉划船月下的歌词是“                     ”。

9.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化用《楚辞》名句,以“                     ” 两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10.苏轼在《赤壁赋》中先写自己饮酒放歌,再写客倚歌而和,接着以“                     ”两句描摹箫声给人的四种感受,借箫声写出愁情。

1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

1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13.《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诗是“                   ”。

14.《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的的句子是“                   ”。

15.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16.《赤壁赋》中苏轼以“                   ”两句形象的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17.《赤壁赋》中苏轼写如今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的生活,接着以“                   ”两句表现驾小舟、饮美酒的乐趣。

1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

19.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20.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名句是                  

2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两句表示在愿望难于实现情况下,只好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22.苏轼在《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                  

2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

24.苏轼在《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                   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给人的感受,又以                   写江山无穷,风月长存,而这恰恰可以让我们自得其乐。

26.苏轼在《赤壁赋》写客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最后以                   两句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答案: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9.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0.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14.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1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7.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9.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0.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1.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2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诗经·氓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不见复关,……载笑载言”此句前后对比写女子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人物描写形象鲜明,呼之欲出。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为起兴句,暗示了女子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前者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后者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3)“于嗟鸠兮,……无与士耽”属对喻手法,以前两句喻下两句,以“鸠”喻“女”,以斑鸠贪吃桑葚就会昏醉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4)“士之耽兮,……不可说也”此句是“士”和“女”的对比,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

5)“女也不爽,……二三其德”这几句指斥男子行为前后不一,感情一变再变。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悲愤之情,达到了高潮。

6)“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此句写女子每天早起晚睡,突出其劳作的辛劳。注意成语“夙兴夜寐”。

7)“总角之宴,……不思其反”以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以少时两情融洽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2【理解默写押题】

1.《诗经·氓》中分别用“          ”和 “           ”写女子在看到“氓”前后不同的表现,可见她爱“氓”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

2.《诗经·氓》中用“                     ”两句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以叶子新鲜润泽类比女主人年青的时候漂亮可人。

3.《诗经·氓》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因为与男子不同的地方在于她“                     ”。

4.《诗经·氓》中写婚后男子的变化,以“                     ”两句表现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而感情会一变再变。

5.《诗经·氓》中写婚后女子多年所受的劳苦,以“                     ”两句突出她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6.《诗经·氓》中以“                     ”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7.《诗经·氓》中以“                     ”两句斥责负心男子,指责他誓言真挚诚恳,变心却如此之快。

答案:

1.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7.离骚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抒情定下了基调。是突出描写屈原形象的重点名句。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此句表现屈原的品格与精神。屈原洁身自好,决不与周围群小同流合污,并誓死坚持真理,捍卫理想。注意熟记相关诗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此句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注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等相同写法的语句。

2【理解默写押题】

1.在《离骚》中屈原以“                     ”两句写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

2.在《离骚》中屈原写自己因为用香蕙做佩带而遭贬黜,又因采集兰芷而被强加罪名的两句是“                     ”。

3.屈原在《离骚》中写到自己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贬黜,又因采集白芷而被加罪名,接着以“                     ” 两句表达为求国家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九死不悔的决心。

4.屈原在《离骚》中以“                     ”两句表现他嫉恶如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体现了他睥睨邪恶,宁折不弯的人格魅力。

5.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以鸷鸟自比,表现自己生性品行高洁,注定不容于世。

6.在《离骚》中屈原以“                     ”两句写写自己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

7.屈原在《离骚》中写到自己忍受委屈和指责,接着以“                     ” 两句表现作者要以前贤为榜样,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决心。

8.屈原在《离骚》中的“                     ”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他表现他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9.屈原在《离骚》中以“                     ”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10.《离骚》中,屈原以“                     ”两句表明虽然身处浊世,但自己光明洁白的本质不会有丝毫减损,表现他洁身自好的品格。

11.《离骚》中,屈原强调人们各有各的快乐,而自己把修身养性为常事来做的两句是“                     ”。

12.屈原在《离骚》中写到人生各有乐趣,而自己爱美习以为常,接着以“                     ”两句表明要坚定人生志向,即使被肢解也绝不改变。

答案:

1.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4.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5.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6.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8.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9.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10.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1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蜀道难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夸张的诗句很富于表现力。后人在形容办事遇到阻碍或者是难于达到预期目的时,便以“难于上青天”来表达。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此句调山势之高峻与道路之崎岖。诗人以极度夸张,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此句指出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代价,才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蜀道来之不易。神话入诗,体现浪漫瑰丽的色彩。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句捕捉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5)“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此句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首句夸饰山峰之高,次句衬托绝壁之险。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7)“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中“飞湍、瀑流”与前面“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世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为成语,来形容地势的险要。

9)“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此句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

2【理解默写押题】

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古蜀国两位先王的神话故事的诗句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中贯穿始终的句子是                     ”,这两句以惊叹的笔调,极度夸张的手法,形容由秦入蜀的道路高峻、险要,难于攀登。

3.《蜀道难》中李白以                     ”两句写太白山峰峦起伏,蜀道蜿蜒曲折,说的虽然是蜀道艰难,可峨眉之高亦跃然笔下。

4.李白在《蜀道难》中写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以                     ”两句表现经过付出巨大牺牲,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

5.李白在《蜀道难》中以                     ”两句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描述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足见山势高危。

6.《蜀道难》中李白用                     ”两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人走就难上加难。

7.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两句写青泥岭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8.《蜀道难》中李白以                     ”两句以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极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惶悚不已。

9.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两句14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10.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两句10个字写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11.《蜀道难》中李白以                     ”两句突出描写蜀道奇险的风光。如果说前句是主要从山川之险夸饰山峰之高,后句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12.李白在《蜀道难》中                     ”两句,湍、瀑等多种意象飞快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1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剑门天险高峻崎岖,以                     ”两句突出其易于固守,难以攻入。

14.李白在《蜀道难》结尾用                     ”两句表现他乡虽好,但不如故土的思想。

答案: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7.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8.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9.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10.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4.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9.登高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句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属本诗重点名句。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景到人,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2【理解默写押题】

    1.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                     ”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2.杜甫在《登高》中“                     ”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以“                     ”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

4.杜甫在《登高》中以“                     ”两句写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答案: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琵琶行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首句只七个字,就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作概括的介绍;次句再作环境的烘染,表现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句情景交融,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句。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琵琶女不愿见人,是因为她有“天涯沦落之恨”。肖像描写更是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此处诗人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为古今写音乐之名句。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属本诗重点名句。

6)“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此句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表现出琵琶女的演奏水平高超。

7)“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此句以如诉如泣的抒情笔调,抒写琵琶女悲苦身世,反映世态炎凉,令人悲叹同情。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句为本诗的诗眼(主旨),其中包含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2【理解默写押题】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开篇以“                     ”两句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
    2.
《琵琶行》开头白居易以“                     ”两句写离别在即,惨然伤情,从环境气氛上烘托伤别之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与琵琶女相见的情形,以“                     ”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4.《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两句来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之高超,从试音的三两声里,就已流露出感情。

5.《琵琶行》中白居易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无形的音乐,其中“                     ”两句描写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显,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                     ”两句写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7.《琵琶行》中白居易写琵琶声好像水泉冷涩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才渐渐地中断的句子是“                     ”。

8.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                     ”两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余音袅袅,令人拍案叫绝。

9.《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变成了视觉形象,其中描写音乐戛然而止的句子是“                     ”。

10.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结束后,通过                  ”两句写周围环境,从而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11.《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两句写琵琶女嫁给商人后生活的孤苦,其中明月、秋水等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1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完琵琶女诉说生活的不幸后,想到自己宦途所受打击,以“                     ”两句表现他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体现了全诗的主旨。

13.《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两句写贬谪之地荒凉偏僻,环境恶劣,一点让人开心解闷的管弦的乐器声都没有。

14.《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两句写居住地低洼潮湿,房前屋后显得非常荒凉,这一切让人举目伤怀。

15.《琵琶行》中白居易的“                     ”两句以设问手法,写居住地到处可以听到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足见其孤独寂寞。

16.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写自己的谪居生活,以“                     ”两句写他无心欣赏美景、借酒浇愁的生活,以此表现他悲哀苦闷之情。

17.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两句以设问手法,写居住地听到的山歌和村笛音调实在难听,这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反映。

18. 白居易在《琵琶行》结尾先写了自己的谪居生活,再以“                     ”两句写诗人听了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后的感受。

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6.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7.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9.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3.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4.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5.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6.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7.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18.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11.锦瑟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联写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对仗工整,为本诗重点名句。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联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2【理解默写押题】

1.《锦瑟》中李商隐以“                     ”两句借锦瑟而自况,暗示自己与众不同,天赋极高,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感叹年华胜景已逝。

2.《锦瑟》中李商隐借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表露自己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而徒留无限伤感的两句是“                  ”。

3.李商隐在《锦瑟》中“                  ”两句诗,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遭遇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

4.李商隐在《锦瑟》中以“                  ”两句来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寄寓了心中难言之悲。

答案: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虞美人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写词人身为阶下囚,面对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更替,感慨苦难岁月,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此句写回首故国,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也象征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化无形为有形,将愁思形象化,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为千古写愁之名句。

2【理解默写押题】

1.《虞美人》中李煜以“                     ”两句写花开月圆的美好日子已经结束,将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抚今追昔的感情。

2.李煜《虞美人》中以“                     ”两句写他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

3.《虞美人》中李煜以“                     ”两句表现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之痛,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4.李煜在《虞美人》中以“                     ”两句用比喻的方法表达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无限哀愁。

答案: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念奴娇·赤壁怀古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长江和历史人物巧妙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联系《三国演义》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写眼前雄伟壮阔的赤壁景象。既有陡峭的山崖,也有滔滔的江流。为下文写人烘托背景。“穿”“拍”“卷”动词运用,将浪花比作“雪”极妙。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由写景转入怀人。面对这雄伟的景象,作者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4)“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此句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周瑜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以此烘托赤壁之战时周瑜的的年轻有为。

(5)“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刻画周瑜的儒将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他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

(6)“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为作者自嘲之语。景仰历史人物,其实也是苏轼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他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

(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句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虽流露出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但也是达观豁达性格的表现。可联系《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理解。

2【理解默写押题】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                     ”两句写滔滔的江流。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勾画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后,发出了“                     ”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当年周瑜春风得意,“                     ”两句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了周瑜作为儒将的便装打扮,接着以“                     ”两句,描绘了他在赤壁之战时的英气勃发。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由过去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发出了“                     ”的悲叹,感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                     ”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于是会情不自禁的洒酒祭奠。

答案:

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理解默写一点通】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写对孙权的仰慕。“生子当如孙仲谋”,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此句写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传说中刘裕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句写刘裕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的历史事实。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句用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北伐前要慎重权衡,做好充分的准备。

(5)“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情景。当时的民心士气,形势是大有可为的,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把握住。

(6)“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此句与“烽火扬州”形成对照,深感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四顾苍茫,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7)“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既有抗金杀敌、为国效力的愿望,又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属以用典手法表达感情的重点语句。

2【理解默写押题】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头“                     ”两句,从时代感和现实感的角度感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                     ”两句写斗转星移,沧桑屡变,历史遗迹和英雄人物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                     ”两句写眼前景,这是刘裕当年住过的的地方。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                     ”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两句,回忆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所导致的惨痛失败,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                     ”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形成对照,表现国土沦丧的哀痛。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以“                     ”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明自己勇武不减当年,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愿望。

答案: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6.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6.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8.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