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公告信息 >  公告详情
名师工作室

公告详情   >
“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报告
发布人:陈晓军  发布时间:2018-12-18 14:23:00

“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报告

 

【摘要】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是第二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示范校重点建设任务之一。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创建过程中对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专业建设提质创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成果是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升华、提高,同时其研究过程、实施成果有较强的示范性,值得同类学校学习和借鉴、推广。

【课题】本报告是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及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应用与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优秀成果。

【正文】本项目所指的“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校内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企业行业全程参与、承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任务阶梯式增加,人才综合素质螺旋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全程阶梯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岗位能力训练中,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促使教师教出真水平,学生学到真本领,以课堂教学和工厂实习交替进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一、项目实施背景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同时《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是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的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校于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我校以此为契机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全面推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工作。

2、构建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我校地处西部农村腹地,教育发展同东部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交通欠发达,经济滞后闭塞,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企业的结合不紧密,服务意识不到位。

二是教学条件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汽车运用与维修涉及的教学任务较多,如汽车拆装、整车维修、汽车检测及汽车保养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少院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软硬件设施不足,在教学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缺少真实案例或项目的实践教学,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从而导致理论实践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三是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不高。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出现两极化现象,要么是实践能力强的技术能手,要么是擅长理论的校内教师,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的人员匮乏,从而导致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不高,差异明显。

四是校内实践环境难以与实际生产环境相对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对实践环境要求比较高,目前大多院校建立的实训室通常为模仿真实环境以供学生实践锻炼。但随着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模仿真实平台难以升级换代,导致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在校内实践的案例与企业中的真实项目存在加大的差别。

因此,推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项目实施过程

(一)调研策划(20129-10月)

1、全员参与开展调研,明确专业教学改革工作需求。

我校通过对行业企业实地考察、现场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汽修行业企业等进行调研,通过各个岗位分析,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和职业能力分析报告,最后确定完成各个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依次来确定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各个目标、任务,引领我校教学改革。

 2、成立两级组织,建立重点建设专业改革运行机制。

2012年学校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之初,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审核和修订。校企联合制定校企合作委员会管理章程、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年会制度、协议签订、经费保障、考核办法等,保障校企合作规范顺畅运行。校企双方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开展校企互评查摆问题,协商解决问题,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加深工学结合程度。

成立了重点建设专业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学校成立了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闫晓明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科科长、专业教研组组长、骨干教师及校企合作项目企业方负责人等。制定了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和考核评价办法以及工作流程,夯实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3、编制任务书,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明确重点建设专业的工作任务是建立《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建设标准》及《眉县职业教育中心“四横三纵”学生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负责研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实训方案等。

(二)开发实施(201211-20146月)

1、学校示范办牵头负责统筹全校建设工作。教务科具体负责重点建设专业改革各项工作。经过多次通识培训、专项培训,学校上下形成改革的共识,奠定了思想基础。

2、联系东风裕隆、浙江吉利、长城汽车、一汽大众等世界500强企业构建了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引进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每家企业每年平均授课20课时。

3、聘请高校专家指导教学改革工作,共聘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田锋社等8名教授担任顾问,推动汽车等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4、企业高校专家参与,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

5、开发精品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配套资源,建设在线教育平台。

6、高标准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7、推动“引企入校”工作,吸引安驰汽修、眉县诚信驾校两家本地优秀企业入驻学校。

8、学习借鉴并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贴近企业生产要求,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9、打造省市技能竞赛赛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三)总结提升(20147-8月)

1、总结形成了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建设期、研究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打造行业、企业急需的综合职业素养高和技能水平高的技能型人才。

全程培养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逐步分阶段由校到企,由教学到工作的上升阶段,实现时间、空间及技能成长的有效衔接。

培养的有效方法是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创设理实一体软硬环境,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校、企、社会的综合评价考核。

“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校内实习工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是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阶梯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岗位能力训练中,“产教融合”是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促使教师教出真水平,学生学到真本领,“工学结合”是以课堂教学和工厂实习交替进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完成两项课题并通过省教科所审核通过。

2014年度我校立项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应用与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2015年通过省教科所审核已结题。2017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应用与研究》课题获陕西省中职学校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3、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案例4项。

    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服务汽车专业教学》、《实践“师徒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汽修实训车间5S管理》、《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解决汽车专业教学瓶颈》典型案例4项。四项案例成果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推广示范(20149月至今)

1、同步带动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并进行验证。“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践运用以来,效果明显。为此,学校在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电工电子技术等四个专业领域开发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教材等软件,利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这一契机,建立各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

2、运用两个课题的总结成果,积极推介示范带动。在“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下,经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工作,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应用与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两个课题研究成果,并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利用教研共同体带动周边学校推进改革。我校是“眉县—扶风、太白”职教教研共同体牵头单位,将“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共同体学校推广应用,为促进共同体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指明方向,促进县域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4、承办2016年宝鸡市专业课教学改革研讨会,全面展示我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带动全市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工作。

5、加强互动交流示范带动省内外同类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校校互动交流,我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有镇安、韩城、彬县等10多家省内外中职学校来校学习交流,带动周边岐山职教中心等学校申报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促进周边职业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三、项目实施的特点

 1、职教理念创新:按照“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技兼备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以“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为育人理念,以“四个学会”为成才标尺,推行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四横三纵”网格式学生评价体系,形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模式创新:全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农村职业学校实际,能结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具有很强操作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十分强的专业,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与技能的培养。为此,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三年制的学生培养实行全程阶梯式人才培养,实现基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1-2学期,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储备的同时参加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实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及储备,同时培养学生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兴趣,形成学习氛围。

3-4学期,由专任教师及企业技术骨干进行指导,开展专业技能学习和创新创业项目学习,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的方式积累实践经验,以及培养职业素养。

5 学期,参加校内企业的生产性实习,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为下一步正式进入企业做好铺垫。

6学期,学生进行拓展知识储备及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所有学生将需要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一线,在企业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开展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训练。

3、建设过程创新:企业、行业、学校全程参与,助力专业发展,两线共育英才,体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特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围绕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积极探索“理实一体、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优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环境。目前,学校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与陕汽集团、吉利汽车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

4、方式方法创新:全员参与,专家引领,模式凸显,课程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全员参与。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全员下企业调研,分层级承担具体工作,实现了教师队伍理念更新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是专家引领。在教学指导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企业展开调研,对行业加以分析,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学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论证研讨会,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模式凸显。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元素”——理实一体、产教相融、工学结合融入到整个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到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各个阶段。通过拓展校企合作关系,深化校企联动机制,创设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环境;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设法筑巢引凤、引产入校,促进校企文化相互融合,促进学习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推进教学做合一,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课程创新。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元素”——理实一体、产教相融、工学结合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中,研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建立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并将每门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髓。

四、项目取得的成果

1、建立了常态化运行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形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形成了一支综合能力强、科技服务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多种途径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了侯敏涛、严飞、吴文等3名宝鸡市教学能手、2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县级专业带头人、4名校级骨干教师,增聘6名兼职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

IMG_5189


4、形成阶梯式提升的教学实训环境。打造了融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校外生产实训基地为一体的基地群。建成了6个汽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引进安驰汽修、眉县诚信驾校2个教学工厂,6个校外实训基地。

5、完成了2013级、2014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成了8门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得到完善,并建成了2门精品课程、自编了5本校本教材。

教材

 

 

 

 

6、校企结合打造省市技能竞赛赛点。我校自开展“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以来,连续4年,先后与浙江天煌、浙江亚龙、北京等企业建立汽车营销、汽机电维修、数据恢复、电子装配与调试等省市技能竞赛赛点,安排周密,举办得力,受到省市领导及参赛学校好评。

五、项目取得的成效

1、“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为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校企合作。学校引企入校,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如学校与宝鸡强劲工贸有限公司、西安炎兴科技有限公司、安驰汽修4S店、陕汽集团等分别成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培养目标、工作任务,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全部制作过程,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及职业道德培养贯穿在平时的教育管理过程之中,强化岗位意识。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将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有机融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2、“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带动我校其他等专业全面改革,带动我校研发机械加工、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服务、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修订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

3、教师教学竞赛成绩显著。

4、技能大赛成绩不断提高。我校开展“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以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技能操作更加熟练,学业成就感大大提升。在2015年校园文化技能节中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热情浓、质量高;20162017年学生中级工技能鉴定过关率直线上升,达到99%;在全省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连续五年都有作品获省级一等奖;20162017年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 共获11项省级一等奖、24项省级二等奖、30项省级三等奖,获奖人次及总分排名均居宝鸡市同类学校前列;三名学生参加全国中职技能竞赛“汽车机电维修”、“影视后期制作”项目获得三等奖三项,填补了宝鸡市在国赛获奖的空白。

5、促进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陕西西部中职教育的领头羊、排头兵。


6、学校示范效应明显。首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建设成省内有影响力的精品专业。通过多年努力,尤其是在“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下,专业建设日益成熟,设施设备日趋完善。近几年先后被评为省示范专业、省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省精品专业。其次,我连续四年连续承办省、市“钣金喷涂”、“汽车机电维修”、“汽车营销”、“导游模拟”、“电子装配”、“数据恢复”等项目学生技能大赛,学校硬件设施一流,承办得力,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连年获“优秀赛点”称号。再次,顺利接待镇安、韩城、彬县等中职学校及吉利汽车、纳智捷汽车、三星视界、上海华硕等企业的参观指导。最后,2017年我校被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教学工作诊改试点校、全省教学工作诊改现场会在我校举办、学校加入全国县级职教中心联盟,“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验收学校获得优秀等次。

六、体会与思考

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行了“全程阶梯式”产教相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出了一批适应企业需求的汽修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为三年制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一、形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模式,促进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汽修专业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第二、健全学校与企业一体创新机制,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第三、探索与汽修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尝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第四、继续与企业探讨开展股份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融合度,便于企业“按需培养”。

第五、在人才培养周期上倡导推行1:1模式(即:理论+实训:校企实习+顶岗实习),便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及企业文化素养。

 总之,随着“汽车新能源”时代及汽车家庭化的到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前景不可估量。本成果基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及全程阶梯人才培养方式为企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