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公告信息 >  公告详情
名师工作室

公告详情   >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实践研究
发布人:陈晓军  发布时间:2018-12-18 14:18:35

全国县级职教中心联盟

2018年度立项课题结题申报材料




课题名称: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XJZJ201803

申 报 者: 周文婷

所在单位: 陕西眉县职教中心

联系电话: 0917-5559714

电子信箱: bjlg0089@163.com

申报日期: 2018425

201811月制




一、课题研究结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

县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周文婷

性别

民族

行政职务

副校长

学历

研究生

电话

0917-5550421

工作单位

陕西眉县职教中心

邮政编码

722300

陈晓军

性别

民族

专业职称

中学高级教师

学历

本科

电话

0917-5550321

毕业院校

专业

计算机

工作单位

陕西眉县职教中心

电子信箱

Bjlg0089@163.com

通讯地址

陕西眉县职教中心

邮政编码

722300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毕业院校

专业

学历

朱小强

19761

高级教师

陕西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

本科

杨永钊

19769

高级教师

西北大学

中文

本科

吴晓华

19811

二级教师

陕西理工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于鹏伟

19832

二级教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撰稿人

主要成果

职业学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结题报告

周文婷

陈晓军

子成果(一)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专业设置实践探索

论文

朱小强

子成果(二)

职校人才培养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

杨永钊

子成果(三)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及功能的开发研究

论文

吴晓华

经过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培训功能等方向的探索研究,本课题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

l、本课题高瞻远瞩,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为蓝本,依托高校及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统筹协调职教资源、推行“双证书”就业制度等路径,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本课题提出职业教育要通过“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单纯的技能培养向就业导向转变”三个转变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3、本课题论述通过“专业与产业的融合”、“ 教学与生产的融合”、“ 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 科研与技术的融合” 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来推进地方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4、本课题以眉县职教中心经过多年探索建立的“产业+企业+专业”的专业设置模式为例,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紧随企业用工需求不断的调整。

5、本课题提出各级政府要通过加强领导、优化环境、资金支持及督导评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建立相应保障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6、本课题结合近期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7、本课题通过论述职业学校与本区域人事、民政、教育、企业等联系开展行业培训和上岗培训等实践经验,提倡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职教局面。

8、本课题提出农村职业学校要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托职业教育“一网两项目”,努力增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一)

本文从中职学校的职能定位出发,结合眉县职业教育中心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了职教中心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富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提出了加强政府统筹作用;强化职教资源的整合力度;中职学校要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专业;要大力开展灵活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县级职教中心要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核心作用等对策。对同类学校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本文从职校就业、人才效益现状等方面,分析了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提出了职校学生专业与本地区产业结构难以匹配、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等问题,最后提出从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区域专业布局、产教结合培养合理技能人才等来完成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路。

(三)

职业学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生命特质的根本体现,而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本文以彰显职业培训的社会价值为特色,力足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功能的开发研究,结合本校服务“三农”的实际经验,大胆求证,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构建职教为农服务的网络是职教为农服务的基础;龙头牵引、产业带动、搭建信息平台是为农服务的有效途径;市场驱动、激活农村人力资源是为农服务的重心;构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为农服务的保障等来完成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同时本文也是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益尝试,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价值。

(一)评

结题申报材料评语

结题意见:

专家签名:

2018

(二)

结题申报材料评语

结题意见:

专家签名:

2018

(三)

结题申报材料评语

结题意见:

专家签名:

2018

结题申报材料综合评语

综合三位专家评语,本评审组认为:

结题审定意见:

组长签名:

2018

结题申报材料鉴定结论

学术委员会负责人签名:

2018


二、课题立项书复印件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装订成册时,须另起页)

县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县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实践研究

研究单位:眉县职业教育中心

课题组负责人:周文婷

摘要: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国务院相继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和“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联系的纽带,担负着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使命。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不断推进改革,为地方经济服务;必须面向农村,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提供智力支持;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建设办学目标切合农村实际,办学模式优化和课程体系合理的农村职业学校。因此,我们职业学校应立足区域优势,抓住发展契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将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再就业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 地方经济 发展 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类型,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强劲的社会需求。

第一、职业教育对推动地方经济的作用获得国家的认可与重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2008年全国职业教育会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扶持力度,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从制定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实施特色项目、加大财政支持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职业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愈来愈紧密,尤其是近年以来,职业教育在地方实施经济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专业设置方面来说,既要开设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又要建设服务社会大众的精品专业;从就业形势分析,既要选择开设就业路子宽、待遇高等专业,又要开设家长、学生及社会满意度高的专业;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分析,既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要提升学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综合素质。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是对职业教育的机遇,又是挑战。

第三、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的认可度仍然不高,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一方面,家长社会认为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工、农、商、旅游等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因此,职业教育的公信度不高,社会评价不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第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偏差,需要改革创新。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分布不平衡,纵向看,宝鸡地方院校的增长幅度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但横向比较看,宝鸡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生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切合度的偏差,既有专业数量与产业对接的偏差,又有专业分布与产业对接的偏差。在专业的产业分布上,宝鸡地区40多所职业院校共布点专业300多个,其中,一产相关专业32个,二产相关专业98个,三产相关专业170多个,分别占10%、30%、60%,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与全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专业比例的对接与吻合度相对偏小,尤其是农业类专业偏少。专业布局更多在第二、第三产业及服务业。因此,消除偏差,改革创新是当前职业服务地方经济一项重要任务。

所以,我们选取职业学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研究探索职业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方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对于此课题国内外同行均有研究,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人口素质、文化背景、教育现状经济状况等因素限制,各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模式、途径等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根据地方经济的现状、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仍然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

2、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采用总分总的构建思路,首先确定职业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即充分利用自身专业资源优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开展职业学历教育和行业培训,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的同时,对不同层次劳动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在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点通过学校建校十多年来在为眉县及周边乃至宝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方面的具体时间分析研究,结合宝鸡地区其他职业学校实践分析,具体将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分解为3个子方向:一是职业学校围绕地方经济开办专业设置研究;二是职业学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研究;三是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培训研究。通过3个研究内容来实现、总结出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经验和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找准下一步解决的措施,从而为区域内职业学校开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以后发展改革的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给予的极大关注,更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空前的政策机遇。2005年11月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致相当。这就预示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职业教育走向何方?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向职业教育提出的课题,“每个学校都应该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周济部长的讲话)。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逐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也日益凸现。

第二、通过此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职业学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有效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在为眉县及周边和宝鸡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为政府部门在职教领域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为区域内中职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借鉴经验。

第三、此课题的研究探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使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从而也就形成了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高速增长态势;其次,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也进一步促进了对职教的需求;此外,城镇化的加速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加快发展职教的又一个重要机遇;同时,国家就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解决“三农”问题向职业教育提出了紧迫要求……,很显然,今后若干年,职业教育将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方针,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行跨越式发展。

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积极发展,深化改革,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主动探索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思路,提高办学质量,是本课题提出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充实课题研究的实践材料和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和统计法:通过对本地农民的相关调查,运用统计的方法,寻找服务地方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行动研究法:通过深入地方企业、事业、果木基地及周边县区,调查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人们对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员技能等方面的需求,从而结合自身资源,开设专业课程,培训为经济发展的人才。

4、个案研究法:将研究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跟踪分析、研究。

5、总结法:总结经验,升华理论,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过程及步骤

(一)、开题启动(20184月——20185月)

1、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加强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职责到位,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2、制定修改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二)、中期研讨(20185月——20188月)

1、20185月至20186,对地方经济状况、毕业学生、周边职业学校的服务职能等调查走访,图书馆()网上浏览,收集材料,信息交换汇总,筛选材料,分析研究,初步形成论文,阶段性总结。

2、20186月至20187,实验阶段。把初步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选择乡镇试点,联合办班,定点培训,写出实验报告。

3、20187月至20188,经验交流研讨,依据实验和文献资料,修改补充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89月——201810月)

课题研讨,评价总结,形成专著,写出经验总结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及主要观点

(一)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明确提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规划纲要》同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第一、职业教育要把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作为重点。首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理实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其次,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最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通过开展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教职工基本功竞赛,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为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学校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所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的提高,是关乎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基础。

第二、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眉县职教中心与眉县农机校开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与眉县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或进城务工人员,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第三、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眉县职教中心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进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深受企业的欢迎。

总之,眉县职教中心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高瞻远瞩,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整合资源,提高质量,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地方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如温家宝指出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职业教育的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其外在的任务:培养技能型人才,参与生产服务和推进技术应用。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这成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是典型的需求推动型的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办学。职业教育通过“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单纯的技能培养向就业导向转变”三个转变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一、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推动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改革开放30年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转轨,在中国最具有创新性和决定性意义。由计划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转换,引发了经济、社会、行业、产业和经济主体基本属性的深层变革。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转轨这一重大制度变迁,必须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第二、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调动多方面力量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构成看,80%的学生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因此,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民生之本;通过职业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对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直接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单纯的技能培养向就业导向转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同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它发端于经济,应当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总体上说就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企业、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地方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因此,我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模式和机制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从传统的技能培养向就业导向转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以企业对毕业生喜欢不喜欢、社会对毕业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依据,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政府和教育部门职业教育改革是否成功和工作业绩的评估标准。通过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动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职业教育从自身的基本属性出发,遵循内在发展规律,围绕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不断主动进行本体自我调适,努力适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技术进步、产业调整、市场变化、企业发展、消除贫困、社会就业等各种具体的和鲜活的客观需求。

(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契机在于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要能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重要的是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专业与产业的融合”、“ 教学与生产的融合”、“ 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科研与技术的融合” 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来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第一、服务区域产业,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职校要紧紧跟随宝鸡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他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围绕宝鸡地区的机械汽修、旅游服务、“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等的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课程改革与条件建设匹配的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切实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

第二、改革办学模式,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职校要以宝鸡地区产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让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按照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三、优化运行环境,推进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教育部倡导和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

第四、搭建研究平台,推进科研与技术的融合。职校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以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主要方向,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等方面合作,着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为重点的“四技服务”,校企协同攻关。

(四)职业学校必须改革专业设置,构建与当地经济相匹配的专业体系。

眉县职教中心经过多年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产业+企业+专业”的专业设置模式。专业设置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紧随企业用工需求不断的调整。

第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专业领域的研究专家以及校内的教学专家等成立学校专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深入市场、进入企业搞调研、作分析、做论证,始终以“市场需求实际”为标准,不断推进专业建设的改革,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始终围绕市场发展,始终跟随企业需求,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第二、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及时摒弃没有市场前景的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形成各自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近几年,眉县职业教育中心面向市场需求实际,积极探索,及时摒弃市场需求减少、没有生命力的财务会计、化工等老的专业;将依然有着广泛市场前景的电工电子专业更新细化成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根据眉县县政府打造中国第一砖机城的战略开设机械加工专业,根据蔡家坡汽车工业园建设需要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依据眉县提出的建设“经济强县、旅游大县”的目标开设旅游服务专业;为了响应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农村服务的号召,适应眉县作为“中国猕猴桃之乡”发展“一县一品”战略的需要,开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运储等涉农专业。专业设置更加合理、科学,更加贴近市场与企业需要。目前,学校已开设各类专业15个。

第三、积极倡导“大专业、小方向”的专业设置方式。在国家倡导职业学校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前提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减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技能全面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人才的类型更趋于多元化、专业化,有较强技能的学生更适合市场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眉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周密的分析决定采用“大专业、小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即:全面的基础+较强的模块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专业中,确定小方向,具体的原则是:

①专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市场调查研究,确定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在此基础上分析市场的需求及人才标准,形成初步的方案。

②分析校内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教师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确立专业方向的发展基础。

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特长及兴趣爱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三个原则,学校确定机械加工专业向车工、焊工和数控三个小方向发展;计算机专业向平面设计、动漫制作、网络技术三个小方向发展;旅游专业向导游、饭店管理、民航地勤服务三个小方向发展;汽车专业向汽车电器、汽车维修两个小方向发展。

总之,灵活的专业设置能够充分贴近市场的需求实际,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最大化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同时能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的发挥学校教学的效能。

(五)各级政府应推动区域性职业教育的资源重组与建立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宝鸡地区职业教育协调领导机构,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发改委、财政、教育、劳动保障、人事、农业、扶贫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合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作为对县区、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履行管理职能,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宝鸡市上每年设立5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省级项目配套、重点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宝鸡市上每年筹措3000万元,用于“人人技能工程”培训补贴以及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逐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从落实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0%的专项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以奖代补”办法,重点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水平高的县区和就业率高、市场认可的职业学校,引导县区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建立完善职业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助学制度,资助农村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第三、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用人单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逐步提高一线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定期开展全市职业技能竞赛和“十佳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支持职业院校新建、改建、扩建等项目,在规划、立项、用地、信贷、配套设施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充实市教育教研室、市劳动技工培训指导中心力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指导与服务。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建立职业教育表彰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四、加强督导评估,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职业教育工作督导制度,加强对县区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开展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检查评估,对发展速度快、管理水平高、办学效益好的学校,在政策、经费、贫困生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发展速度缓慢、办学条件差、规模小、水平低、达不到设置标准的学校,引导其通过合并、兼并等形式进行重组,促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

总之,各级政府要通过加强领导、优化环境、资金支持及督导评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建立相应保障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六)产教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李克强总理在20142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近期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产教结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就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需要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举。职业教育产教结合,能大大提高职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二、产教结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职责,也是职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宝鸡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如何更加主动、贴切地融入并服务于宝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校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例如: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依托太白山森林公园、霸王河工业基地、中国砖机城等开设旅游服务、机械加工及员工培训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所以,只有依托区域经济产业优势,深化产教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三、产教结合是服务扶贫富民的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减轻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通过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举办职教扶贫班,扩大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人数,开展订单培养,实施精准扶贫,使更多贫困地区青少年和贫困人员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就业创业或继续升学,提高就业技能和生活质量,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因此,通过产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七)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

世界各国一般都将职业培训包括在职业教育的范畴内。19994月在韩国汉城(现改名为首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TVET(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提法,比较完整和合理地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这几类教育现象融合在一起,将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

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中,我校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明确提出职业培训。学校招生的对象不仅是应届初中毕业生,还包括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回乡务农青年、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等。学校通过与陕西师范大学网络管理学院联合开展专科、本科教育,与县人事部门联系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与中国研修网、继教网联合开展教师远程培训,与本区域企业联系开展行业培训和上岗培训等,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让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有学可上,学者有其校。

(八)农村职业学校要以“一网两项目”为依托,做好服务三农工作。

农村职业学校要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托职业教育“一网两项目”(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职业教育强县富民项目”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努力增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和劳动状态,瞄准了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广大农民既要埋头种地,又要抬头看市场。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市场信息服务,迫切需要得到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职业教育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职业教育该从哪些地方切入为“三农”服务?一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二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要为农村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新型农民或农民工服务。以此全面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服务。

第二、通过该课题研究,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向前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向前发展,产教研结合逐步深化。

①立足县域经济,着力办好职业教育,更好地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我校作为宝鸡地区职业教育的领头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以培养适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目标。认真领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学校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认真组织农林、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送科技下乡,送科技下厂,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他们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意识,增强他们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县各种农科教专题讲座,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教师在现场实地操作与答疑,通过包片或包村等形式,定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探索了一条教学、生产、科研、推广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以县域经济为辐射区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大发展,加快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②以市场为依托合理开设专业,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

因此加强学校自身建设,真正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是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关键。我校的职业教育担负着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主流教育。学校承担辖区内职业技能培训职能,开设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模具与制造、机电、电子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旅游与饭店管理等专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是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置,力求将专业调整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焦点”上,将专业设置在县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热点”上。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岗位的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为依据,按照生产过程的要求和企业用人标准设计模块式课程,一改过去传统的学科体系。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理实一体,依托专业建设专业实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以保证学生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③学校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更好地服务“三农”。一方面,学校不惜花巨资购买实训设备来加大学校基地建设,现已拥有数控车床、摇臂钻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空气等离子弧切割机、电工电子实验考核装置、计算机等各类设备300余台套,实训工位500多个。另一方面,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作为从事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积极鼓励或引导青年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加大名师培养和引进力度,做大做强学校的骨干专业(省级-——电子、电工技术,市级——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家或省组织的专业培训获取技能等级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先进的设备设施和一流的师资队伍,我校在服务“三农”中彰显了职业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三、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教育,努力实现“双赢”。

①坚持以就业为出发点,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我校的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出发点,采取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理论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做到了“四个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员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的办学体系。

②引企入校、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技术性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实习场所,提供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学校与深圳富士康集团、上海达丰集团、东风裕隆、上海沪东造船集团等数十家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学制“2+1”,前两年在校工学交替,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学校按照企业用人“订单”定向招生与教学,学员入校时,学校与家长签订就业安置合同,负责推荐安置工作,跟踪服务一年。为了做好校企合作,学校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安置点,及时与企业的人事、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人沟通,将信息准确反馈学校。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总之,我校的职业教育顺应时代潮流,面向市场办学,学校的办学品位稳步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学校仍将以“三农”工作为立足点,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更好地服务“三农”。

第四、整合了职教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农村培养了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提高了农民工技能素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造职业名校,既是“十一五”时期我县职教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服务“三农”发展的需要。

①结合市场需求和我县特色农业的实际,统筹了专业设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是农村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三农”的一条重要途径。

②通过成人教育、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一些学得会、用得上、见效快、能致富的知识和技术。

③整合师资资源,提高服务“三农”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四、主要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成果

形式

撰稿人

主要成果

职业学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结题

报告

周文婷

陈晓军

子成果(一)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专业设置实践探索

论文

朱小强

子成果(二)

职校人才培养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

杨永钊

子成果(三)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及功能的开发研究

论文

吴晓华于

五、课题研究反思

1、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亲切关怀,全校教师积极配合,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认真执行课题方案,潜心钻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实践的物质手段、技术设备较落后、实验经费紧缺等种种困难,课题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分析和评估。

2、不同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程度参差不齐,研究成果具有不平衡性,教师的科研能力要进一步提高。

3、面向地方经济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还需不断探究和充实。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没能及时开展农民急需的职业培训;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显得相对滞后;产教研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这些都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因此,职业教育如何真正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斌等编者:[M]《中国三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

2、李水山,于长志:[J]“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的问题、特征和发展态势”,《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5、《职业教育法》

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就业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

7、《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执笔人: 陈晓军)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