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公告信息 >  公告详情
名师工作室

公告详情   >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人:陈晓军  发布时间:2018-12-18 14:46:12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75月—201810月,我们课题组承担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的研究任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分工合作,认真严谨地完成了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调研报告撰写、拟定计算机专业课程方案,探索开发学生教材,开展典型试验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就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作简要总结。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的差距,其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情况和相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200312月, 教育部启动“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并写入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接着,教育部又组织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因此,加快计算机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然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相关专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就目前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推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基于上述的背景,我们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通过对相关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调研,掌握企业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能力需求及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方向、思路、重点和突破口。

2.通过对计算机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的调查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研究并确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及重要的关键能力等要求、对应的职业资格等级和就业范围,并根据岗位的分类确定具体培养目标。

3.通过对计算机职业岗位核心职业活动、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成长规律的分析,进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即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构建。

4.通过对计算机职业岗位核心职业活动、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首先探索开发以职业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完成一个职业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应有的全面的、综合化的职业能力。

5.开展课程建设典型实验研究。即对需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文本设计、实施过程、成果评价等作进一步的讨论,总结实践经验,探讨有关的问题。

6.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探索信息类专业以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方法,使新开发的专业课程方案能够体现职业能力导向的要求,反映企业的典型工作实践;能够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具备一定工作范围的综合职业能力;努力建立学习与工作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观念

1.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2.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3.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二)现代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

学习领域,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是建立在职业行动基础之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典型代表。其基本特征是根据具有职业重要功能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依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课程顺序排列。它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原则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生的学习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整个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学习掌握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学习领域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行动产品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在这里,学生进行主动的、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

在学习领域课程中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处理实际问题,总结提炼出具体的专业和职业知识(包括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并积累工作和学习经验;通过抽象思维和处理综合性问题,学习对整个职业行动过程的反思,并最终获得控制工作过程的能力,以高效的方式获取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1.第一阶段(2007.42007.5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原则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2.第二阶段(2007.52007.9

采用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本地区的企业、学校、培训中心的参观、考察和对已在企业计算机岗位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企业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以及二者之者的主要差距,形成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重点和突破口,研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的课程、以及骨干课程的教学目标、核心技能的培训目标、学生的学业评价指标。

3.第三阶段(2007.92008.7

采用行动研究法,以一个班为研究对象,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能力,以信息处理为参照系,探索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相关课程的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探索主干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技能的专项化,同步开始着手编写相应的新教材。

4.第四阶段(2008.82008.10

采用经验总结法,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写出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课题组的组建

(二)学习现代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比较系统地了解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新观念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新理论、新方法,在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习指导研究,以研究促进学习。一年多来的研究实践使我们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认知,经历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对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调查研究

1.课题组通过充分的讨论,制定了调研方案,确定了调研的主要方法和调研对象

2.课题组成员按照调研工作方案分别深入到有关的企业和学校开展计算机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的调查,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各具体参与人员按照共同商定的写作提纲各自完成了调研报告的撰写。

(四)形成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案与思路

1、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是教材的改革,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材和发展自编教材。

2、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同样没有效果。

3、课程改革的保障是评价形式,正确、合理的评价是促使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

(五)撰写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008910月,课题组全面收集、整理了研究过程的数据、资料,归纳总结三所学校课题小组的各项研究成果,撰写出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并经多次讨论、修改后定稿。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简介

(一)本课题调研所得的主要结论

1、对中职学校教学的建议

1)迫切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2)迫切需要加强办公软件、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好的学生才能分析、并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学校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要求。现在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与企业真正使用的有一定差距,理论与实践有较大的脱节,企业要用到的学生没有学过。

4)学校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场地和设备方面的条件,在实习中增加学生真正独立操作的时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计算机教材改革的方向

1)教材要新。

“新”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味追求与社会流行软件和机型看齐,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把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才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因此,要在博大精深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精选教学内容,力争达到基础性、先进性、全面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最大统一。

2)教材要有特色。

新教材的课本上不再展示教学内容中知识及操作的所有细节,一大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于光盘软件之中。教学的基本形式或主要形式,是上机进行探索式学习,因此软件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文字教材配套使用,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实际上每个软件都有自带的帮助和说明文件,这就是最好的教材,既全面又不需投入额外的成本。

教材设计和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把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的探索,也是实现这一设想的前提和准备。利用计算机课程自身的优势,可以先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材、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一一尝试,抛砖引玉,为推动教学改革做份贡献。教材不限定于传统的纸质教材,也可以是多媒体教程,视频教程等等。

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彻底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参与,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等教学中的不良倾向,实现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材的设计要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要真正还课堂给学生。

3)教材要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如果教材艰深难懂,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上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了,教材就有意义,教学就会有效果。

4)要解决教材更新问题。文字教材可相对精炼、稳定,配套的软件内容可丰富多彩、经常更新。既要跟得上主流发展,又要相对稳定。

5)为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教学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教材要设置一定的自学和选学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个人特点,要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6)通过软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比如通过虚拟机软件安装系统及对系统进行设置,利用一些软件模拟系统组装过程等等。

7)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可以用软件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

8)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对屏幕信息和软件操作方法及步骤等描述性的评价和重复性的演示,缩短讲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与考核

考虑现行《大纲》,教材,学生兴趣,""起点以及层次性教学问题,我们从2007年秋起鼓励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教学和教学评价. 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办法,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重视过程,公正评价,发现闪光点,找到突破口,使每位中职生真正获得一技之长。

1)、鼓励教师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教学

2)、评价机制上逐步完善"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3)、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①过程性评价(即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比较复杂,目前都在探索之中,国内外都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我们通过以下评价方法对过程进行评价:

A、学生自评及小组民主评议:

B、考勤统计评分:对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

C、课堂表现评分:一个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上课记录,"课堂纪律""备注"栏里一目了然地列出了学生每节课的表现情况,教师对照这张表即可方便地给出学生的课堂表现评分,由老师去灵活判断处理.

D、课堂提问及练习评分:"提问得分"一栏列出了学生每节课的提问得分情况(如果有的话).课堂练习老师一般采用巡堂或抽查的办法进行检查督促,不需要每次每个人都给打分,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说表现特别好的或比较差的)才给记录打分。

E、课外作业作品评价:课外作业、作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反映,它是过程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考虑到作业作品评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在FTP上做一个文件夹,使教师能方便地查看自己班每个学生的作业作品.至于如何去评价这些作业作品 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处理起来可能会千差万别。

②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叫总结性评价,一般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我们既可以进行"笔试",也可以进行"上机实践考试"和“作品考核”,关健是在试卷的设计技巧上.

③综合评价:

4)、采用逐人逐项进行考核:

4、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校在教学中不要全部讲理论,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提倡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进行很好的分析与研究。其次,教师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学生学习任务。第三,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要设计一定的情境。第四,在任务实施环节,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五,任务评价环节不可缺少。

通过我校近3年来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与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论水平还是操作技能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逐年呈上升趋势。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企业对计算机人才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主要差距

1.在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

目前我地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是一支比较年青的很有潜力的队伍。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来到职业学校任教的,尽管他们也考取了一个以上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了“双师型”教师(占现有专业教师40%左右),但是由于他们从未到企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需求以及操作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控制与检测、机器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知之甚少,缺乏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所以,严格来说,他们还未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样,他们的教学内容就往往与生产实践脱节,他们无法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职业能力方面的指导,由他们执教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哪怕是在学校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岗位能力依然很差。毕业生这种“先天”的缺陷,只能在参加工作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培训,通过学习和积累才能得到弥补。

2.在实习实验方面的差距

近几年来,各校在实验室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均建有不同规模的实训基地,使实训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学模式的改革,各校仍普遍存在实训场地不足、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配置不合理(未能按生产岗位需求和技能种类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等现象,达不到“车间式实训室”或工厂车间的标准,使学生实训工位不足,每个学生实操时间太短,实训教学效率低下,也未普遍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从整体上影响到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3.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差距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而且,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繁琐、陈旧、高深难学等弊端,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差距

以程序设计和编辑排版为例。目前各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只是二者交替的时间间隔不同:有的是一周/几周理论课与一周/几周实践课交替,有的是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段,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室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机房进行,常常一个任务没有做完,又回到教室,下一次又从头开始,费工费时,收效欠佳。

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所存在的教学效能低、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分离、理论教材与实训课教材相脱节的弊端,目前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与“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场地、设备、师资、教材和全校教学的统筹安排等诸多条件的制约,这些新模式、新方法仍未能大面积推广,只能在个别或少数班级试行。因此,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未能得到质的提升。

上述各方面的差距,有的互为因果,有的互相联系;其产生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错综复杂。种种差距归根到底就是,当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离,知识排序的方式与知识习得的方式,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就业后在企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相脱节,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综合素质,未能满足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从本质上看,这就构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素质需求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现状之间的突出矛盾。因此,积极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既是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必然选择。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学校的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本课题组初步形成了中职学校深入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调整培养目标,确定专门化方向

1)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专门化方向的确定

根据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计算机系统操作工与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维护人员及各种信息处理工作和简单的设计工作是企业当前的主要需求。因此,本专业确定了分为“计算机系统操作工”、“平面及动画处理人员”、“营销装配工”、“网络维护”等四个专门化方向。

2.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各校要尽快建立和贯彻执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轮流到企业顶岗锻炼,力争在23年内90%以上专业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80%以上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龄”达1年以上,使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熟悉企业各主要岗位群的技术标准和能力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锻造出一支朝气蓬勃、视野广阔、专业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3.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实训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实训场地的挖掘扩容,为学生提供工位充足、时间充裕的高效率的实际操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上级财政拨款充实学校的实训设备。在保证基本满足学校开展实训工作的前提下,各校在今后23年内增添的设备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侧重,体现学校特色,避平均使用财力和重复购置。

4.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1)制定新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方案。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中,包含有学科系统、学习领域等多种课程结构模式。

2)制定核心课程方案。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融入当前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内容,抓紧编写新教材,开发能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和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学生教材。

5.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能力培养,改进学业评价

1)继续试行和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仿真训练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千方百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大力推行和完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性评价,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6.以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1)确立一体化教学的主导地位,把教学的主阵地移至实训场所,大力倡导和推广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

2)大幅度压减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时间,使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企业生产的岗位要求。

3)根据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不是根据教学或考证的需要)设置针对性很强的实训教学内容。

4)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真正接受企业化管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提高职业岗位素养。

(四)制定计算机专业新的专业课程方案。

(五)首先开发《计算机操作与使用》及《中英文录入》学生教材。同时正在编写的还有《办公软件技能训练教程》、《VF数据库教程》、《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教程》及《INTERNET应用教程》等等。

(六)本校的学生在计算机技能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

2007年全省“电子社杯”计算机竞赛在宝鸡举行,我校10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其中两组获一等奖,两组获二等奖,一组获三等奖;2008宝鸡市职业学校计算机大赛中我校参加的三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008年全国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李燕代表陕西省进行比赛,取得良好成绩。此外,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竞赛中共有185人次获奖。

因此,这次竞赛所取得的优良成绩是计算机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生动体现,同时这也为今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建设积累了经验。

七、本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一年多来的研究过程,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努力学习、调查研究、亲身实践、深入思考、不断提高的过程。反思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于这个课题今后的深入开展,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1.专业课程方案和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须重视行业专家和技术工人研讨会,使学习任务的确定和学生用工作页教材的内容设计更能贴近生产实际。

2.学习任务的选择需充分体现实际生产中的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学习。

3.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教材的设计和编制必须体现工作和学习的功能作用。学业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研究展望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告一段落。课题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和不断拓展。展望今后的研究前景,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学习领域课程与企业培训课程的区别。即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结构以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既要包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要促进学生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有效发展,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

2.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和构成既要与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具体任务或环节相结合,又要能呈现出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同时还要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如何更合理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其中既有课程理论与方法技术的思考,又有实际操作可行性等许多综合性复杂因素的问题。

3.根据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现状,要寻找一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独立完成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施还不够现实。所以,我们还需探索,并建立能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师资和实训条件如何得到保障;实训教学的成本(包括设备、耗材)等教育资源问题的系统性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及上级有关部门从政策上给予更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