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体会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体会

陈晓军

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我校一直很重视教师培养工作。诚然,一个学生的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科任教师水平,教师的思想品质、文化素养、知识能力也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学生。学校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德技兼备”的劳动者,然而,实现这一目的并不只是良好的教学设施所能保证得,更要有一支品质高尚、知识丰富、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培养工作一直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我要在这里阐述的,正是我在职业学校从事多年教育教学工作以后,对教师培养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可能会很肤浅,但却是一个最基层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一些发自内心的感触。

一、职业学校教师现状

以我校教师为例,作为省内较有名气的中专学校之一,近年来所获得的荣誉更是节节攀升,一方面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150所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50所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各级领导上至国务院总理、教育部部长、本省省长等均以来校参观或接见学校领导等多种方式表达了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由校长牵头,成立了多个教研课题组,也研究出了不少成果。可以说:专家型领导带出了研究型队伍,小地方做出了大职教的文章。

然而我校的教师现状却不容乐观,学校专任的150名教师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不到30%,所代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或基本一致者不到60%。以目前的第一大教研组机汽组为例,一方面,实训课多由外聘技师或工程师负责,平均年龄45岁以上。另一方面,新参加教育工作本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外聘教师的经验丰富但并不擅长管理,实训车间常会发现纪律混乱的情况,且这些教师长于实践短于理论归纳。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倒是满肚子的新观念和专业理论,却由于现行的大学体制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并不严格而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当然也有个别技能突出者,但对于如何将自己所知所学变成学生的所知所学也是门外汉,因为踏上讲台的时间太短。电工电器组情况也不尽人意,一些老教师在家电维修方面经验很丰富,但对于现在流行的各种电工、电子类实验特别是可编程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对现在各种新型实习实验设备不知如何下手操作。该组除近几年毕业的教师外,骨干教师多是由中学物理教师转变而来,基础知识固然扎实,对于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计算机专业组教师也由前几年的天之骄子,变成昨日黄花。本组16名计算机专任教师,第一学历计算机本科者只有三人,而成长为教学骨干的仅有1人。几名中级职称骨干教师,均是由其它专业调换而来,凭着自己对计算机的满腔热情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前几年确实在教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毕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计算机系统教育,加之此专业的特殊性:教材每学期都会改变、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目前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依旧是满腔豪情,却已感力不从心。

 三大骨干专业组情况大抵如此。而从近年取得的成绩来看,机械专业受国家制造业大形势的影响,毕业生虽就业率高且用人单位也比较满意,但学生毕业时实际上离一个熟练的技工相差很远。电子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在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虽有不俗的表现,而且从本校在我省举办的电子及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选手的获奖情况来看,好像我校已经远远走在兄弟学校的前列,对于我校是一个好现象,西部名校初具雏形,但也可以看到整个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确定令人担忧。

以上种种也使得我们不能再对这一问题熟视无睹,教师培养工作已经由重点工作变成重中之重。有了新设备,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能掌握又怎样教学生?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如何在短期内适应职业教育,将自己广博的基础理论转变成精湛的专业技能,并如何与“非科班”的教师双向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并将自己的新理念、新技能让他们所接受和掌握。骨干教师如何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基础之上帮助新人并将自己的教学所得、所思、所感形成成果,从而跻身于专家型教师之列。如何扩大“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我们这所职业教育航船就不会前进,甚至倒退。

近年来,我校已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里在对学校的一系列做法肯定的同时,我也谈一些自己感受到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二、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教师培养工作改变教师观念是前提。

我们在给学生讲课时,常常讲要启发式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乐学等等。那么在做教师培养工作时,也应考虑到这些方面。教师终身学习的提议说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为什么有些教师不愿意去学习?一方面,没有体会到乐趣。另一方面,没有感觉到有用。所以我们的首要工作必须要让广大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培训的重要性,了解教师这一特殊岗位新时期的具体要求。“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想法已经过时,教师应是一眼长流不息的清泉,应是一汪活水。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学生。

而转变教师的观念,也绝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所能做到的。一方面,要从舆论上支持教师终身学习,要让教师感到学习已是自己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既要善教还要乐学。另一方面,政策上倾斜,对认识明确、实施得力的教师要从各种政策上倾斜,让教师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不仅是个人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的提高,更是自己进步的必经之路。第三、要提倡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要在校内、组间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只有改变了教师的观念,才能让他(她)们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由现实必要变成个体需要。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需要一定会竭力去完成,教师培训工作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培养工作奖惩制度是保证

观念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认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纪律制度,这种自发的热情也会因没有动力而逐渐消失殆尽。相对而言,我校就一直很重视各种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教师培养工作也不例外。从培养工作的安排、实施,到最终考核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而奖惩制度作为激励手段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是重要。我校近年在教师学历培训、业务进修、出外学习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对在专业领域获得技能证书者更是全额报销考试费用等。学期之初,就对学期中的各种培养工作如青教培养、业务进修、轮岗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考核方案和奖惩细则。一方面,让在培养过程中进取心强、成绩突出的同志得到了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对满足现有知识技能停步不前者以警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培养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教师的积级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教师也才能有压力感。

(三)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法是关键

有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有了坚定有力的制度,还要有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否则教师培养工作要么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要么虽表面上有声有色,但实际却作用不够明显,全是在制度约束下的应急之作。

我校近年来也出台了教师培训办法及校本培训实施办法和青教培养办法等各种政策性文件,其中也对具体的实施办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正是有了明确的实施办法,我校的教师培养工作才开展的比较好,才能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创下了一连串的佳绩。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我个人看法而言,离不开这几点:“齐抓共管、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一安排二督促三检查四验收”。要重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考虑到人的因素,要有全局和整体观念,要有超前意识和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就一定能使培养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教师培养工作“三个结合”是途径。

根据我校乃至整个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师培养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工作,即“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老少结合”。所谓的长短结合,主要指学历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一方面教师通过二到三年的学历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校安排,适时参加一些短期技能培训。我校近年来已有不少教师利用这一途径,提高了学历和增强了专业技能。就在笔者撰写此文之时,还有几名青年教师正在异地参加短期技能培训,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又将回校承担未离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帮助同志一起提高。

而“内外结合”主要优点在于解决学校课程紧、任务重、不可能安排大批教师离职在外培训的问题。所以提出内外结合,有机会有条件则出外学习,没有机会就在校内积及参加校本培训。特别是专业所需的一般技能完全可在校内学习掌握,而本校不具备条件的特殊技能,一方面,可轮流出外培训也可以选派骨干教师离职“取经”后,回校后指导其它教师学习。

而“老少结合”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要求。主要指的是老教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我校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个教研组都选调一部分骨干教师充当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被培养教师的教学常规、业务学习等给予指导,也同样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就笔者所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选择教师时有些时候不能照顾到专业特点,培养对象和培养人事先并无流就划分为一个小组,个别培养人实际水平并不能承担培养新教师的工作,对新教师的划分也缺乏同一标准等等。

针对以上种种不足,结合目前在大学校园中的“选课制”。是否可采用以下做法:将有培养资质的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分类划分,然后由培养对象自行选择培养人,并在学校教务部门登记备案。一方面,培养人根据自己所欠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人,或长于课堂教学或精于实践技能,或能力超群或语言有特色等等。另一方面,对一个培养人所带对象数目给予限制,这样不搞大锅饭的做法实质上实现了宁缺毋滥。否则由于我校青年教师太多,几乎一半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都做了培养人,却未必都具有培养别人的能力,况且有些培养人和培养对象如果不是由于工作上的安排,是绝然不会有联系的双方并不熟悉和看重。以本组为例,由机房实验员陶军杰老师培养另两名实验员王刚老师和孙泉水教师就体现了知人善任。但很多  跨专业、缺乏共同语言的培养组合之间的指导关系就维持在根据学校安排听几节课,常规检查的资料上签签字,完全没有收到效果。说句偏激的话:工作时间长未必工作能力就强。所以我们的培养关系更多的是应建立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不仅仅是教学常规,还应表现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

以上种种,是我对职业学校培养工作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方面,对我们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教师培养工作给予肯定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就个人在培养过程中和多个培养人及培养对象的交流和对学校各种制度、规定的学习谈一点自己的个人看法。职业教育大有前途,教师培养工作任重道远,“双师型”教师队伍急待加强。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计划、能进取、敢急先,教师培养工作就一定能做得更好,师资力量的加强也将使得我们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技兼备的劳动者。


上传时间: 2018-12-18 03:08:11 |  上传人: 陈晓军 |  学科: 职教 |  学段: 职教
删除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