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文章详情
研读教材 探究教法

赵丽君思政教师工作坊【第20期】

 研读教材   探究教法

岐山县凤鸣镇杏园逸夫小学 于萍

 

作者简介:

      于萍,中共党员,1997年参加工作,一级教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心桥计划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校心理课堂赛教三等奖,宝鸡市妇联先进个人、岐山县双高双普先进个人,县级教学能手。现任岐山县杏园逸夫小学副校长,主管德育工作,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以德育人,做学生幸福成长的引路人。 

      20193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强调了关键是在教师。小学思政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如何去研读教材、使用教材?值得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利用居家学习这段时间,我凭借赵丽君思政教师工作坊这一平台,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与工作坊研讨交流活动,使我对“育心化行”课堂学习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自己在研读教材和思政课教学方法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理解教材整体特点

 

 

 

 

 

      理解了教材的整体框架,掌握了各学段教材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还要做到:

      1.读懂:教材框架结构、栏目、图文释义、活动设计、留白空间、问题引导;

      2.弄通:单元、主题与课时设计的逻辑关系;

      3.灵活使用:结合本地区、学生实际,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

      二、探究、创新教学方法

     1. 选择典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资源非常多,新闻、纪录片、宣传片都能成为课堂教学资源。但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典型,要少而精,更要切题。我在执教《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这类教学资源的选择非常多。基于精准切题的筛选原则,我选择了珠港澳大桥建成视频纪录片,加深学生对“创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同时选择励志视频《永不放弃》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这些典型资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教学空间,与时代同步。

 

      2.关注学生价值引导和行动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次教学中,我出示小故事《范式赴约》,谈到人格修养,诚信品质必不可少。这时,立即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学生讲诚信,更要践行诚信,让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3.把握时政,融入社会,助力学生会生活

      人是社会的细胞,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观察社会,融入社会。我经常会在开课前一天,让学生看当天的电视新闻,随后,那一天的电视新闻,就成为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热点,这样,我们课堂就可以紧扣时政内容,捕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生活。道德与法治课不是一门单纯传授知识的学科,而是一门时事性很强的学科,它更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需要现实的情景和长期的培养,时政内容、社会热点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时事热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传道受业解惑”是古人对教育的感悟,更是我们今天实践的结晶。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总之,一个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但能够抓住课本,上好每一节课,而且要能够融入社会,走进生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高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祖国需要的一代新人。



上传时间: 2020-04-26 11:29:17 |  上传人: 赵丽君 |  学科: 综合课程领域 |  学段: 小学
删除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