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  资讯详情
名师工作室

资讯详情   >
课改舞者
发布人:赵科利  发布时间:2017-04-05 23:02:37


爱孩子的最短路径,就是给孩子好课堂。

---赵科利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生活,应该有“轻装上阵”的从容,“轻歌曼舞”的美好,教育的红舞鞋下有旋舞的生命,要让孩子们快乐期许着未知路上的每一段行程。

赵科利,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首批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课改新秀,陕西省教育学会理事,2013—2016年陕西省小学教学能手评选评委,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015年宝鸡市“高效课堂”改革网络研修培训项目学科导师,宝鸡市“名师大篷车”专家团成员。现任宝鸡市陈仓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工作室先后赴江苏、内蒙、渭南、咸阳、陕师大等17地参加了送教交流活动,上课节次63节,微讲座21场,报告18场。工作室网站工作室动态简报215期。工作室成员已达67位,成员辐射至省内外17个市县区。工作室网站开设13个一级栏目,28个二级栏目,点击量逾10万。

2014年至2015年,工作室8名骨干成员被评为陕西省教学能手,其中3人获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称号。2016年,工作室5名骨干成员被评为陕西省教学能手,其中1人获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称号,“5+1”的成绩,领跑全省。工作室6位核心成员中的4位已经从站长升级为坊主,其中2位荣获宝鸡市有突出贡献青年拔尖人才。

2016年3月,工作室与宝鸡市其他省学带十余人一起,开展了“暖春助学”活动,活动被《陕西日报》等媒体报道。2015年11月,在西北地区首届中小学课堂博览会上,其事迹《教师成长三部曲》在大会上作了分享。

2014年,赴西部山区凤阁岭镇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他和他的团队的支教事迹先后被《宝鸡日报》《陕西日报》《陈仓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近两年来,他主持研究国家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三项。在《教师报》《新课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有21篇获奖。个人专著《教育的村庄》交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正在编审之中。

赵科利,宝鸡市陈仓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从2012年到2015年,他取得的若干个“唯一”,令人惊叹。2012年,他被推选为宝鸡市小学段唯一的陕西省特级教师;2014年,他被推选为宝鸡市小学数学学科唯一的陕西省首批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15年,他被推选为陈仓区教体系统的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当别人问起他怎么一下子收获这么多荣誉的时候,他平静地说:走着走着就到了。

爱的日记

赵科利清楚地记得,早在1995年,一次学校周例会,校长在会前向全体教师展示了他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本非同寻常的作业,在20年之后,依然闪现着无尽的光芒,它的名字叫“数学日记”。

1995年的赵科利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刚走向工作岗位,年轻气盛,工作有热情但缺少方法,用近乎打压的教学方式,他的数学成绩一路领先,但遭到了学生的抵触。苦恼、纠结,让他夜不能寐。

“双赢!我要双赢!”

赵科利明白,只有赢得分数、赢得学生,才是一个好老师。

交心,以心暖心,打通横在师生之间的壁垒,是赢得学生的第一步。怎样打通?用什么打通?赵科利在语文早读课上找到了灵感。他看到了摞在小组长桌子上的学生日记,忽然想起了孩子们说过的歌谣:

“我的日记我来记,日记里边有秘密,谁想偷看我日记,必须经过我同意”。

日记是秘密的容纳箱,把秘密通过日记这种载体无声地呈现给老师,是可以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功效。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通过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和老师取得谅解的。

想到这里,赵科利心中一喜:“有了!数学也写日记。但语数都写日记,组长收日记的时候不好区分怎么办?”

“干脆就叫‘数学日记’”赵科利一拍脑门,“数学日记”四个字脱口而出。

好一个“数学日记”!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不经意的一个词语,却成了日后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时尚元素,被国内教育界同行大面积采用。虽然未能考证他是不是命名“数学日记”的第一人,但他求新求异、挑战完美的教学勇气,让人赞叹。

“数学日记”,有始无终,它伴随赵科利的数学课堂整整20年。“师傅,你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们喜欢你!”

“师傅,今天作业有点多,你不爱我们了吗?我们可是你的亲徒弟。”

“下雪了!下课铃声一响,我们就像疯狗一样跑出了教室,拥抱雪花……”

“数学太好玩了,写下我的奇思妙想,考考咱师傅!”

“师傅”“徒弟”的称呼是赵科利和他的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俗成。热络、亲和、幽默、友善,“数学日记”,给了赵科利和孩子们最温暖的能量。

吴玲是赵科利的第一届学生,现在她和赵科利成了同事。20年过去了,她对自己“数学日记”里的“桥段”依旧记忆深刻。

“师傅,你教我们化简比的时候说‘化简比就是进去两个胖子,出来两个瘦子’。”

“在给我们教检验的时候说‘要相信手,不要相信眼睛’。”

“还有,我们课堂出错了,你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兴奋。”

“知道师傅为什么兴奋吗?错误是课堂的夜明珠,时不时用这颗夜明珠照照,课堂才会柳暗花明。”

吴玲当了老师才深刻理解了赵老师的初衷,错误是一种有效资源,容错、试错、纠错、将错就错,是教育者的大智慧。

课堂之变

在实验小学的课堂,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穿行的小导生、2人对子、5人互助组、10人共同体,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阳光洒脱,自信满满。在展台前口若悬河、激情飞扬的孩子,更像是在“我是演说家”的现场,他们身后独具匠心的板书,让黑板美成了一幅画。被淹没在孩子们中间的老师,形消神显,法力无边。

这些变化,源于实验小学的课改设计师赵科利。课改,表面是“改课”,其实是在“改人”。作为学校教学教研的策划者,他和他的团队重新定义了“好教师”的标准:好教师不在于自己讲得多么精彩,而在于如何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自主学习、放飞思维的状态,是否能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点燃者、点拨者。

“要上好课,就要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胆地晒课堂、晒素养。”这是赵科利给青年教师常说的一句话。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他推出了青年教师成长序列之“晾晒行动”。“晾晒行动”之一---“跨界大课堂”:一人上课,多学科教师听课,评价的指标有两项,一看粉丝团人数,二看导师团人数。“晾晒行动”之二---“成果分享”:7分钟现场脱口秀,外加PPT演示。目的有三:开智、练胆、提神,场上7分钟,场下是70分钟的语言锤炼和700分钟的深度思考。

他给青年教师写过这样一段寄语:凡优秀教师的成长,必须且应该经历多次的、有力的、艰苦的“自我训练”。如果没有耐心、没有牵挂、没有早起晚睡、没有静思默想、没有坚持不懈,你就永远不可能揭开教育教学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2014年8月,赵科利带领实验小学的五人团队赴西部山区凤阁岭镇进行支教。凤阁岭,凤凰呆过的地方,支教团队因此给这里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凤凰城”。全镇40余名青年教师,是一支有生力量,但同时给支教团队一个新的命题,那就是如何让他们尽快成长。

2014年10月17日,赵科利主编的以“凤凰”命名的凤阁岭教育杂志《凤凰月刊》悄然诞生。这是一本年轻人案头必备的校本研修教材,它像一台永动机,给予他(她)足够多的能量。

青年教师齐磊这样说:《凤凰月刊》为全镇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刊物栏目设置丰富,大视野,高起点,接地气,有趣有料,人文色彩浓郁,装帧设计美轮美奂。每每拿出来阅读,每次都有新感悟。

11月12日,是凤阁岭镇年轻的教育人的聚会,“高效课堂观摩培训”正大上演,语数英学科一个不落,自研、互动、展示,顺畅自如。下午一点,近40张喜悦的面孔围拢在一起,研讨沙龙开始。赵科利做了题为“理想、设想、梦想”“三想”主题报告,激励青年人投身课改,丰富人生。

又一个夜晚,赵科利创建的QQ工作群,新人加入,好不热闹:

“赵老师,我想看看你设计的导学案?可以分享吗?”

“可以,立等即可!”

“赵老师,我们班只有17个学生,怎样分组比较合理?”

“3个组比较合适,你先试试看?”

“赵老师,……”

教育是一种信仰,课改更是一种信仰,选择课改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创新。且行且思,赵科利用他的智慧践行着课改的精髓。

成长接力

2015年10月28日,赵科利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在陈仓区实验小学阶梯教室举行。这场别具一格的仪式主题是“成长接力·榜样力量”。

工作室主持人赵科利从专家手里接过了“工作室的牌匾”,6位优秀的教学能手、工作站主持人接过由赵科利颁发的“导师杯”,18位青年教师又从新聘的导师手里接过期望满满的“成长笺”。“成长接力”一脉相承。

18名青年教师在导师的带领下,依次走过红地毯,穿过由6名学生组成的“成长之门”,在签名墙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也写下了成长的期许和承诺。

能把仪式做好的人,是纯真的,是认真的,他的工作必然也是较真的。仪式感,带给青年教师的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2014年12月,赵科利被省教育厅、人社厅评选为陕西省首批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的成立,为他的课改之路注入了无尽的力量。赵科利说:“‘工作室’是要‘工作’的”。他的工作从“一”开始,一点一滴,一泻千里。

赵科利工作室设计“休闲、时尚、温暖”,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又渗透“工作即生活”理念。照片墙的左侧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大家,右侧是宝鸡市小学数学学科的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践行墙是成长中的80后的专属区,这里有他们“我在这里”的成长足迹。最能引起青年教师注目的,是赵科利历年来参加省级教学能手评委工作带回来的资料,让青年教师零距离闻到了大赛的气息。有青年教师这样说:走近工作室,感觉自己离省级教学能手不远了。

赵科利将他工作室的成员称作“导师”,对以他们为榜样、渴望成长的青年教师而言,“导师”名正言顺。赵科利为他们每人制作了一个“水晶杯”,杯身雕刻了的导师的姓名。

“爱不释手”是工作室成员对“导师杯”的评价,这种评价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晶莹剔透,很精美;二是雕刻的是自己的名字,很耐看;三是玻璃易碎,得用心。

工作室的组成可以说是“豪华阵容”,6名成员来自金台、渭滨、陈仓、高新、千阳“四区一县”,都有自己的工作站或工作坊,道相同,可以谋。成员之间都是从大赛的现场走过来的,又以评委的角色见证了相互成长的历程,因道结缘,彼此仰望,素心前行。友谊,让这个团队不仅走得快,更能走得远。

名师之名,名在它的细节;名师之名,名在一份坚守。它是潜心耕耘杏坛结出的一份口碑、一身能力、一种情操。名师,是用背后的汗水与智慧“垒砌”起来的,他们“有根有形有魂”。名师的高度,看似拔地而起,实则积沙成塔。

赵科利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永远怀着好学和慈悲的心做老师,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他们是课改最坚定的推行者、实践着,他们是课改舞台上最美的舞者。课改,因他们而美丽!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