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公告信息 >  公告详情
名师工作室

公告详情   >
注重研究、强化目标、落实积累 ——基于核心素养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备考
发布人:王建平  发布时间:2023-12-24 22:38:03

注重研究、强化目标、落实积累 ——基于核心素养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备考策略 ??? ????????????????王建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次提炼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语文课程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年)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确定为高考考查内容,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高考评价体系。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备考应该如何科学有效进行?笔者以为,要立足教情学情,从注重高考研究、强化素养目标、落实积累要求等三个方面入手,紧紧依据并抓住“教学评一体化”的逻辑关系,把教学与考试、教学与评价有机统一起来,变教师的一味讲解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变盲目刷题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方面综合提升,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 一、注重高考研究,把握考试方向 高考研究是提高备考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研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研究中央关于高考改革的文件,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的方向,从而提高复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7年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课标从命题立意、命题内容、考查方式、命题材料、命题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命题和阅卷原则。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意见指出:“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一核”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指出高考的考查内容,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指出高考的考查要求,回答“怎么考”的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指出:“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从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课程改革的重视,对教育评价和高考改革的重视。据此来研究高考,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趋势:一是命题立意,指向“学科素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二是命题内容,以情景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内容导向,设置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三是考查形式,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四是命题材料,选材突出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五是命题方式,追求创新,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命题方式,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 ??? 纵观这几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试题的变化及其规律,研究这些变化,无疑对语文教学和精准备考有着启示意义。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检测考试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依据课程标准,对标高考要求,提高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以及高考的贴近度,把复习备考落实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无疑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聚焦核心素养,强化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了12条课程目标,并提出了学业质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将核心素养目标具体化,在单元学习中加以落实,并具体为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都应该对应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那么,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有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考语文科中包括哪些考查内容?有哪些具体要求?这对于日常教学和高考备考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些,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才能科学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实现以考促教,服务和引导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其突出的育人价值,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必备品格方面的独特优势。高考语文必然会突出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阅读与表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能力,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阅读和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领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的关键能力,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两大方面。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阅读技巧等。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能力的考查包括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三个部分。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高考试卷中,信息性阅读包括论述性文本阅读和实用性文本阅读。正是因为两者考查能力的一致性,新高考卷中将论述性文本阅读和实用性文本阅读合二为一,整体设计。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古代诗文阅读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在高考试卷中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策略与技能、写作能力两个方面。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在高考卷中体现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写作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在高考试卷中体现为整篇写作(包括微写作),包括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考查。 明确语文关键能力的内容,我们才会更好地理解高考语文的试卷结构和考查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相关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很好地加以落实,从而更好地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都有意识地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具体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把语文学习更多的与高考要求统一起来,把平时作业设计、检测考试与高考训练统一起来,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这样才能更易于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精准备考、高效备考。 三、抓好平时教学,落实积累要求 教学有效提质量,扎实积累重平时。语文学科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而是学生长期大量的阅读习得和系统地语言训练学得的结果,是语文核心素养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和养成的结果。这要求我们一定要抓好平时教学,落实积累要求。 1.重视教材,强化基础,提升课堂质量。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高考考查目的,其中“引导教学”强调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作用,教考一致,学考一致,以考促教。这对一线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应该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平时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用在平时,用在课堂,以提升课堂质量来提高学生成绩,从而促进学生重视语文学习,重视基础积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新知是建立在旧知基础之上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多年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高考“考试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事实上表现并不明显,致使语文课得不到重视,教师不重视教材教学、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时常发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按课程计划完成教材学习就早早进入高考考点复习。2022年高考试题着意关联教材,强化语文基础。比如全国甲、乙卷中,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转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分析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何不同。命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引导师生通过教材学习强化语文基础,以考促教,以考导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指向。 高考的胜利来源于每一节课的胜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从根本抓起,从平时抓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认真用教材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做到应教尽教,该学尽学,筑牢基础。在每一册教材、每一单元学习、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明确单元学习任务,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依据课标中的“教学提示”和“学习要求”,结合学情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回归本真,加强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抓住了阅读,就是守住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语文老师都知道,凡是阅读写作能力强、语文学科素养好、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绝对是广泛阅读的学生。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做题训练多、读书思考少的状况令人担忧。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空谈。从2022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来看,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材料取材范围更加扩大。如果考生平时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静心阅读的习惯和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在短时间内深入文本阅读且正确理解文本根本做不到。 新高考背景下,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试题设置更加灵活且有一定思维深度,考生完成阅读理解题一定是要立足于真正理解文本。那种单纯以套路化、模板化题型训练答题技巧来提高成绩绝对行不通。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8题“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第9题“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再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8题“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第9题“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完成这些题目,没有套路可寻,没有模板可用,所谓的答题技巧统统失效,考生只有深入文本、正确理解文本,才能够准确作答。 我们发现,在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动辄套用模板,以致答非所问;有的学生对作品主旨理解错误,以致答题方向错误,满盘皆输,这些都是没有真正理解文本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做的是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其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3.适应变化,精讲精练,减少机械刷题。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每年都在创新,每年都有新意。高考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的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202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中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的无效的压力和负担。2023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变非连续性组合文本为单篇文本,文言文断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断句,名篇名句默写更重视情景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没有考查成语运用,增加了两个选择题,考查词语和句子语境中的意义表达,语句修改由注重语法性语病修改变为突出语言简明要求的删除冗杂词语。这启示我们,高考命题人员会有意在试卷结构、命题材料、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等方面凸显变化,追求创新,我们在语文训练时既要抓好常规题型,还要注意题型创新;既要注意题型训练,又要避免机械刷题。要立足学生真正掌握,注意学科思维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适应变化常态,做到有备无患,处变不惊。要对标高考要求,提高能力素养,摈弃题海战术,科学有效训练。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必然是通过语言实践。考查学生的言语能力也必然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实践和语言情境。2022年的全国卷语文的语言运用题突出创新,甲卷在选择题里考查了标点和修辞,乙卷选择题减少,主观题增加。这种不断变化与创新,引导教学不能靠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答题技巧训练来获得高分。语言运用题更加突出实际运用,贴近生活。比如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成语的填空题。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再如病句题由辨析语病变为修改语病,符合生活实际需要,更能考查学生自主修改语病的能力。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也是一致的。 总之,教学需要研究,研究提高效益。语文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把握教情学情,把握高考命题方向、难易程度和考查重点,把高考备考贯穿高中教学全过程,聚焦核心素养目标,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好每一节课,在平时教学中更加自觉地贴近高考,将“教考评”三者真正统一起来,做到教考一致,实现教考衔接,夯实高考备考之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