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公告信息 >  公告详情
名师工作室

公告详情   >
落实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发布人:王建平  发布时间:2023-12-24 22:35:58

落实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关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王阿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担负起将其发扬光大的重任,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而教育是树立文化自信最主要的途径,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语文教育更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主渠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便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中,学科素养第四个方面“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因此,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和积极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和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教学实践。 一、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语言的艺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编录了从《诗经》到宋词共10首经典的古典诗词,意在丰富学生的鉴赏积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学中通过品析词句,体会诗词凝练精准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诗词语言的意蕴之广,感受诗词语言的韵律节奏之美。比如通过《诗经?芣苢》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体会回环往复、重章叠句的音乐美。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多运用典故,言简而义丰,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和词句的解读中体会词人壮志未酬的忧愤,体会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必修下册文言文多达12篇,其中语言至美的作品不在少数。《阿房宫赋》作为一篇赋,真正做到了“铺采摛文”,语言注重铺陈,讲究声韵之美,使用华丽的辞藻写尽了阿房宫的宏伟奢靡,运用丰富的语言做到了体物写志。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这些古典作品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辞章之美,音韵之美,意韵之美,和谐之美,再通过文学短评的写作,书写自己的感悟体会,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心,文化自信也就油然而生。 二、通过思维发展与提升,增强文化自信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的提升。 小说的品读旨在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发展的梳理,环境描写的理解,明晰小说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写作中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促进学生观察、思考、批判能力的提升。在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中,让学生将林冲的经历与他的反应变化以数学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再由曲线的变化得出“官逼民反,乱自上起”的社会现实与主题,从而让学生知晓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这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中品味中国古典小说的细节精致,以及作者先进的写作理念,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理性地看待问题,全面地辩证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本单元的《谏太宗十思书》《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一篇侧重建议君主“守成”;另一篇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说理透彻,能够全面的阐述问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文本的学习中让学生体悟古人思辨的处事思想,再通过小练笔让学生探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的问题,在探讨与表达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在文本学习和表达交流中让学生体悟古人的思想魅力,学习他们缜密的思路,高超的表达,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入思考,从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之光,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三、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增强文化自信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统编版教材中塑造了很多美好形象,比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让我们看到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杰出的劳动者,还有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些文本的解读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审美观。古诗《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在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诗歌画面的理解,自导自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四篇文章,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言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忧国忧民之情萦绕心间。这几篇作品的解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古典传统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让学生结合现实体会优秀的民族精神,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道胸怀,在民族精神的传承中体会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本就是一个整体,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语言的学习就是在提升审美品位,而文化就是在语言思维审美之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四者缺一不可。纵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我发现文化自信渗透在教材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作为教师,我们要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牢记于心,要扎实研读教材,把教材意图和学科素养能够一一对应起来,把这一基础性任务做精做细,这样才能将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走得更远,收获更多,其精神大厦建立得更加坚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文化强盛作为支撑,语文教育是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也是责任担当,这也将是我们语文课堂永远研究的课题。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