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公告信息 >  公告详情
名师工作室

公告详情   >
试论以情感为基础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
发布人:安瑛  发布时间:2018-12-24 09:28:41

试论以情感为基础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

安瑛

[提  要]本文认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以情感为基础,充分发挥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让会学成为必然,善学成为习惯,乐学成为主旋律。同时,要“激励”每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个孩子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进而达成“三维目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情感 三维目标 整合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中,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称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情感在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这三者有机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呢?从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只有以情感为基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自然相融。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通过有滋有味的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想竭力把毕生所学都教给学生。于是出现了对知识的肢解和对学生的“填鸭式”教学,而尴尬的是学生非但学而无成,而我们自己也身心疲惫,那样的话,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我们是在试图“给鱼一双翅膀”,我们累,“鱼儿”也累。我们只是单独关注知识或者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不能把学生这一主体感知融汇在教学活动之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个性又有差异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学习主体的非智力因素。要积极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师生置身于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中,说白了就是给“鱼儿们”一方池塘。实践证明,当学习与个体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时,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而当学习与个体的兴趣爱好相违背时,学习可能就是沉重的负担。教与学的效果那自然是显而易见。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必须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育过程的灵魂。

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时,课文讲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这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所以,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遍《月光曲》第一乐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着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第二遍再听: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清朗的月夜,我看到了大海、浪花、海面、大风组成了一组灵动的交响……”有的学生说:“优美激昂的音乐,让我陶醉……”有的同学说:“我感到了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用贴合文意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情境之中,体会那位盲姑娘的心境,感受她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不仅受到审美教育,而且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升华,从中他们感受到了美。从贝多芬对盲姑娘的爱中,他们学会了接受并施爱;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挚爱中,他们体会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他们也被盲姑娘那份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所感染。由此可见,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的,而不是针对某一目标,人为添加上去的一个教学环节。

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学”,在对文本的学习理解中达到三维目标

“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与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著名作家陈忠实语)

俗语说得好,文读百遍,其义自显。在语文教学中,念好“读”字诀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人不厌其烦地讲述与解析,唯恐有所疏漏,可那是你的感悟,而非学习主体——学生的感受。其实倒不如以读代讲,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以学生的触角去感受语言文字本身,去感知书中情与理。文章的内涵、意蕴,文字的优美统统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在课堂上,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爱读、会读,从而常读。同时,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读的机会和空间,让感情朗读贯穿始终。无论什么文章,都力求指导学生用心感悟和体验,脑中能再现读到的内容,努力把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形象,进而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反映朝鲜战争中中朝友谊的视频和照片,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别读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通过情感朗读,在头脑中再现大娘冒着炮火,顶着打糕,穿过敌人封锁线,将食物送到阵地上来的感人场面;再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敌人炸断双腿的场景;再现小金花伤心落泪的情景……这比天高,比海深的情谊只有通过语感来体会。小结课文时,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再次重现《再见了,亲人》的全部画面,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表情达义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去积累、去体会。只有通过多遍的读,有感情地朗读,就好像“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与领悟”一样,学生自然也会获得一回新的体验和感悟,这对提升其分析、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裨益。做到了这样,该课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了必然。

三、激励欣赏,用鼓励和欣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得到自主而又全面的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霍懋征提出了对学生的八字方针:“激励”每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个孩子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进步。这应该是对教育的很好的注释。

语文本身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更是充满情感的文本,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情,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弘扬,要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成功者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努力,应该充满自信,应有成就感。有时孩子的自信缘于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有时孩子的成功来自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肯定,有时孩子的一个精彩瞬间还来自于同伴的信任呢。

比如,课堂上我们经常搞一些小型朗诵会、演讲会之类活动,其间也加进了学生生动的评价活动,学生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看待伙伴,评价语言也十分丰富:“他读得很有感情”“他朗诵得声情并茂,真不错!”“他的演讲再慢一点儿就好了。”活动结束,同学们还能讲出最佳表演者呢。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欣赏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大加赞赏,使其感觉到老师鼓励的力量。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重塑,这时他内心的成就感、自豪感,会促使他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乐于学习了,从而思维的方式也更活跃,更多样。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一种享受成就,追求成功的价值观,而且也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的同时懂得了自我激励。

总之,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师生在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相互合作,让灵活多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从而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在优美的语文学习中得以升华。

发表在《群文天地》杂志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