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公告信息 >  公告详情
名师工作室

公告详情   >
感受家乡魅力 提升语文素养 ——《我的家乡——宝鸡民俗》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发布人:安瑛  发布时间:2018-09-26 17:42:15

感受家乡魅力   提升语文素养

——《我的家乡——宝鸡民俗》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宝鸡文理学院附属小学,地处大学校园内,上至教授专家学者,下至在校大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丰富的资源库;家长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教师,能够给孩子提供舒适开放的学习环境,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很强,四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独立阅读文本,搜集查阅资料,具备一定的整合资料的能力;学生已经将电子产品变成了自己学习的一种便捷工具,独立制作PPT,录制视频,摄影,制作课件。由于以上因素,探究性学习已是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常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老师的主导作用协作密切,科学合理,课堂的高效性得以彰显。

本课的内容有许多,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表现自己,以及水到渠成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上面。因此,课前师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1.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秦腔《红灯记》的网上视频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课外搜集的关于陕西宝鸡地方风情的资料。

3.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民俗活动的声像、文字、图片资料。

4.制定探秘方案,确定探秘目的,提出注意事项,做好活动记录。

5.走访身边老人,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一些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整理记录。

教材分析

民俗习惯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它们有着各自的方式,更有着不同的含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水土”即指自然环境,又指人文环境,而在人文环境中,当地的民风民俗是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了解家乡的民俗,探究它们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了解家乡的关键所在。了解家乡的民俗,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民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宣传、传承、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使其源远流长,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融入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发现抢救保护之中。

教学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讲讲家乡的民俗故事,了解一下陕西宝鸡的民俗风情。品家乡美食,知道传承下来的就是一种文化,其次,让学生来说说家乡话,体会西府方言中独特的表现魅力;最后,让学生欣赏家乡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跟着学唱一段秦腔。让学生在玩中学会表现自己,并且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了解到家乡的有趣风情后,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为家乡的悠久民俗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立志长大后使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因此,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设计过程时,应力求扩大学生开放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搭建积极探究的立体平台。

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注重过程体验。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培养学生调查了解、整合资料、积极探究的独立学习能力,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有效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家乡风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讲民俗故事、说家乡话、品家乡美食、唱家乡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分享活动的感受、成果,提升生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家乡风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延续和传承任重而道远。

2.合作探究家乡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传承方案。

教学难点  继续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课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述家乡,展示风采(6分钟)

活动一:讲讲家乡习俗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情文化。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家乡的这片热土的无限喜爱,走进我们的家乡,来品味带着浓郁黄土高原气息的民俗风情吧!——宝鸡民俗。

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

可以说,今天的宝鸡,因环境优美而享誉西北,因经济发展而称雄关中,因文化灿烂而魅力无限。你们以此为荣吗?

(白板资料:遮屏、拖拽、批注。图片资料:炎帝陵、周武王、周文王、青铜器博物院、青铜器、法门寺、佛骨舍利、宝鸡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图片。)

生:是的!

师:那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多少了解呢?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对家乡的传统习俗又了解多少?请各小组新闻发言人用一分钟阐述你们的研究内容。

【设计意图】媒体引入,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生拉近距离。

生一:我们组了解了很多家乡过节的民俗,以年俗为主。比如:过年了,要“扫舍”和“吵年”、请灶神、请门神。

生二:我们研究的是家乡的尚美民俗。比如: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宝鸡民间社火、脸谱泥塑、凤翔木板年画、西秦刺绣剪纸等。

生三:我们了解的是家乡饮食民俗。岐山擀面皮、文王锅盔、扶风鹿糕馍、宝鸡茶酥、岐山臊子面,太多啦!

生四:我的家乡宝鸡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语言民俗更是民俗文化之中的瑰宝。比如:方言俗语、歇后语、谚语、歌谣、秦腔,等等。其中秦腔在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师:你们了解的不仅全面而且很专业,使老师对宝鸡的民俗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是在哪里查得这么全面的呢?

生一:有的是参观宝鸡市民俗博物馆发现的,有的是爷爷、奶奶讲给我的。

生二:我有些是在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查到的,有些是走访了历史系的教授,他们告诉我,并给了我很多的资料。

师:嗯,你们真是有思维、会探究、会交流、会学习的学生!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述说课前搜集的家乡习俗和民俗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认识到只有善于搜集、勤于整理,才可能成功。

二、汇报交流,展示成果(24分钟)

活动二: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新闻发言人,汇报研究提纲,进行组内资料整合,合作完成汇报提纲。

内容:陕西民俗文化种类、来历、典故

形式:

1.我的文化我来做(6分钟年节民俗类)

1)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宝鸡年俗内容。

生:我了解了很多家乡年节的民俗:比如,过年了,要“扫舍”和“吵年”、请灶神、请门神、贴门旗、请线马、搭香台子、贴对子、挂年画、贴窗花、杀年猪、蒸年馍、燎院、吃年饭、散年钱、除夕守岁、拜年。

2)在电子白板上,装饰宝鸡民居过年的习俗。边讲述,边将以下图片拖到房子相应的位置。

宝鸡厦房、门神、窗花、门旗、对联、玉米棒两串、红辣椒两串。

3)给大家拜年。

2.我的民俗我来说(6分钟尚美民俗类)

生:我知道家乡许许多多的尚美民俗,比如:宝鸡民间社火、脸谱泥塑、凤翔木板年画、西秦刺绣剪纸等民俗瑰宝精美绝伦,声名远播,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枕头猪、凤翔泥塑羊和泥塑马等民间工艺品三上国家生肖邮票,宝鸡因此被誉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而社火脸谱、西府皮影、凤翔草编、面花礼馍、千阳八打棍等,也被列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重点介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A.宝鸡血社火 B.宝鸡凤翔——彩绘泥塑 C.宝鸡刺绣——五毒耳枕

(媒体链接:陈仓区血社火视频。电子白板:彩绘泥塑、马勺脸谱、布艺、剪纸、面花、皮影等。配合视频解说宝鸡血社火;用漫游、放大镜等功能重点介绍宝鸡刺绣——五毒耳枕、面花礼馍;用批注、漫游、缩放等功能介绍泥塑马、泥塑羊。)

3.我的民俗我来品(6分钟饮食民俗类)

大家边听、边看、边品味家乡美食。

生:我知道家乡宝鸡的饮食民俗源远流长,岐山擀面皮、文王锅盔、扶风鹿糕馍、宝鸡茶酥、岐山臊子面,太多啦!

(白板资料:3分钟视频连接舌尖上的中国之——岐山臊子面,配合电子相册解说3分钟文字介绍宝鸡扶风鹿糕馍。图片展示、电子相册:宝鸡小吃。实物:大家品尝岐山擀面皮、文王锅盔、扶风鹿糕馍、宝鸡茶酥。)

【设计意图】由于课前的搜集整理来自于学生的亲自实践,课堂上又进行了及时的反馈交流,将学生之前支离破碎的生活感知梳理成完整、系统的知识,其实,这只是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激活而已。一切现状都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的,自然深刻难忘,因此,他们定会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去,而且这种活动中体验生成的品德具有教育性和持久性。

4.我的文化我来演(6分钟语言民俗类)

生:我知道我的家乡——宝鸡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语言民俗更是民俗文化之中的瑰宝。比如:方言俗语、歇后语、谚语、歌谣、秦腔,等等。其中秦腔在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板资料:秦腔常识,文字资料:方言俗语介绍。媒体链接:秦歌第一人十三狼《陕西八大怪》2分钟。)

【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天天都会在无意识中接触各类知识,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捕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进课堂,既引导了学生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理解传统戏曲,又让学生喜欢上它。课堂上反映学生对秦腔这一传统戏曲兴趣浓厚,从而激发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三、传承文化 弘扬精髓(4分钟)

活动三: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传承

1.围绕:“我的文化我传承,我的民俗我弘扬”的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对优秀的民俗文化该如何宣传?如何传承?制定简单的设计方案。(如:设计一个广告语、一个logo……)

2.各组交流展示,评选出优胜者

【设计意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俗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作为炎黄子孙,该如何继续挖掘蕴藏在民间的民俗文化?如何宣传?如何传承?如何弘扬?是后生小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让民族瑰宝一代一代往下传,的确是一个厚重的话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

四、课内拓展:爱家乡(6分钟)

尚美民俗组的同学们现场做剪纸表演、年节民俗组的同学做泥塑设计、勾画、上色(流水作业)

(白板资料:媒体链接宝鸡方言《我爱我家》,在说唱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宝鸡素有“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作为宝鸡人,对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宝鸡剪纸,有责任更有义务学习和传承。学生现场完成剪纸作品,并交流展示,这一环节的设计,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艺术熏陶,激发了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剪纸的喜爱之情。升华了中心,达到了了解、整合、欣赏、学习、传承的最终目的。让他们不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统一在品德教学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其中,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的高效落到了实处,教师的导,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充分落实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1.课前调查,自主、合作、探究

1)提供方案。课前为学生调研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理清思路,确定方向,分门别类,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制订调研方案、编写访问提纲。为后期调研文化素材打好基础。

2)素材整合。学生以调研小组为单位,将调研来的零散素材,进行精心推敲、分类、整合、编辑文字资料。为课堂展示做好了铺垫。

3)媒体选用。我与学生一起研讨,利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各类媒体适时、有度地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供帮助。

4)精心编排。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调研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组员特点的展示汇报方式,有的讲解,有的表演,有的说唱,有的边讲边做,形式多样,但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特长和亮点,做到了因材施教,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凸显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课内展示,合作、个性、独特

1)小导游、小小讲解员汇报展示,突出合作,彰显个性与特色。

如:年节民俗组的同学以小小讲解员的形式,有板有眼地利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给大家展示了西府年节的特殊风俗。

尚美民俗组、饮食民俗组的同学以小导游的形式,简单明了,借助影像、视频、图片、电子相册等媒体手段,将本小组的探究内容,丰富有趣,形象生动地一一展示给大家。

语言民俗小组的同学,更是把秦歌《陕西八大怪》用表演唱、rap说唱的形式,载歌载舞,将家乡民俗演绎得绘声绘色。

这一环节的展示中,各小组既注重了团队合作,又突出了本小组的个性特点,还注意到了各小组之间的衔接,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小组展示特色分明,各显其能。

如饮食民俗组的同学,把家乡风味小吃带到教室,大家边欣赏讲解,边品尝美食。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语言民俗小组的表演更是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3.媒体选择,科学、合理、精彩

1)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为课堂内容的展示、呈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弱化了难点。音频、视频的媒体链接,为场景再现提供了形象生动、科学有效的帮助,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情感的渗透自然妥帖。

2)电子相册的精心制作,形象展示,将宝鸡风味小吃形象生动有趣地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大家垂涎欲滴时,精美的小吃从荧屏走向课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情感体验,真切、合理、可行

本课程的设计,让地方教材与新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充分体现。

课前的调研、课中的展示,无不渗透着对家乡的热爱。活动三的宣传和传承更是感情的升华,民族瑰宝需要一代一代往下传。

 学生有的建议秦腔教学进课堂,有的建议建立网站宣传我们的家乡民俗,有的用一句广告词来宣传家乡的民俗。这一个个的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无不渗透着孩子们对家乡民俗文化,对民族艺术瑰宝的无限热爱之情,进而情感升华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遗憾的是没有将教室里布置的剪纸艺术、社火脸谱、凤翔泥塑的艺术作品,有侧重地利用实物介绍给同学们。引导上没有直观的印象,可能会使本节课缺少点什么。

解说词:

年节的民俗

我们组了解了很多家乡年节的民俗,现在由我给大家做汇报:请看黑板,我们把家乡的老房子带来了,记得陕西八大怪之一吗?请用方言回答:“房子半边盖。”要过新年了,让我们把老房子装饰起来吧!

仵辰龙、苏宇涵合:请看这是我们请来的门神秦琼、敬德,他们的画像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但都妙趣横生的风格。

苏宇涵:一种慈眉善目丰神俊朗,对亲人,笑脸相迎。

仵辰龙:一种发龇目裂凶神恶煞,对恶魔,横鞭怒打。从古到今,这两位超级门卫就像关中人一样爱憎分明。

苏宇涵:大家仔细看:秦琼敬德一人托爵一人托鹿,寓意加官晋爵、加官进禄。画中形象既饱含了西北民风的粗犷、豪放,又有着鲜活、灵动的特点,保留了民间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梁明宜:请灶爷: 请好了门神,还要去请灶爷。灶爷就是灶神。民以食为天,宝鸡人把灶神尊为一家之主,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吴宜中:上门神: 请来了门神,就该上门神了,宝鸡人说上不说贴。上门神有诸多讲究,首先要在当院、井台、灶神和祖宗灵位前上香三炷,鞠躬三匝,敬拜天地神人。一对门神必须面对面,否则会家不和睦,事不谐顺。你想,门神都闹别扭了,还能忠于职守吗?妖魔鬼怪都从两人身后的缝隙里钻进去了,家怎能平安?其次只能沿门神四边抹糨糊,这样才会仓丰廪满,牛肥马壮。

孙国庆:贴门旗:也叫作“门阀”,“铁锨头”,小的贴在家宅神堂上楣,大的贴在街门(头门)和各小门和门楣上。是一种小型的年画门饰。内容多为“五谷丰登”“三阳开泰”“勤劳致富”等祈盼生活幸福、国泰民安一类的词语。

李紫宜、董希卓:拉“对子”又叫“贴春联”,旧时叫作“桃符”,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赵俊龙:贴窗花:西府有民谣“二十四扫房子,二七二八贴窗花”之说,除旧迎新呢!

孙国庆:燃响电子鞭炮,小组合:给大家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音乐:齐唱《元日》

尚美民俗

史启玉:宝鸡的民间社火、马勺脸谱、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刺绣、剪纸等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的民俗瑰宝等,一一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史启正:枕头猪、泥塑羊、泥塑马等民间手工艺品三次被选入国家生肖邮票,因此,宝鸡被誉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而社火脸谱、西府皮影、凤翔草编、面花礼馍、千阳八打棍等,也被列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王钰茜:请看“赤沙快活”,也就是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血社火”,奇特、神秘、恐怖、血腥是其特点。看——铡刀劈入脑门,血流满面、脑浆四溅,看起来特暴力,其实,它的本意是惩恶扬善,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徐匡迪:“血社火”源于宝鸡西部山区赤沙镇三寺村,是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以《水浒传》中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故事为题材,展现的内容主要以锄头、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刺入西门庆和其党羽的头部,恐怖血腥、形象逼真,故叫血社火。

冯景兰:但当地人叫扎快活,专家从当地方言考证得出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偏僻山村的庄户人,过年是一年最快乐的日子,就想怎么快活就怎么快活。

牛昱湖:另一层意思,就是宣扬惩恶扬善、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血社火,实际上也是古代(面具舞)傩戏的延续,其所用的道具都是当时农耕时期普通铁质工具。俗称的“快活”,也就是把这些工具扎在欺压百姓的坏人头上,叫他们永远不能翻身,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孙嘉和:看凤翔彩绘泥塑,这些是民间工艺品汲取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欢。相传朱元璋反元之时六营士兵曾驻扎,于是该地被命名六营村,士兵中有江西景德镇制作瓷器艺人,闲来无事取村东万泉沟之黏土,和土为泥,捏制各种玩具后用白土泥浆灌粉涂面,使其表面光滑洁亮,再沟墨线、染彩、修整、上光,即为彩绘泥塑,流传至今。  

李紫怡:凤翔彩绘泥塑流传下来的和新开发的产品已逾百种,著名艺人胡深、胡新民创作的泥塑马、泥塑羊、福寿猪连续两年荣登国家生肖邮票。

饮食民俗

邵启哲:大家好!酸辣香的岐山臊子面、薄劲光擀面皮、文王锅盔、扶风鹿糕馍和宝鸡茶酥等,这些民俗饮食让你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贾艳:同学们:在广袤的周秦的发祥地——宝鸡,流传着“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里走”的民谣。扶风鹿糕馍是一种烤馍,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风味食品。据考证:鹿糕馍入市至少有 1500多年历史。鹿糕形圆,中间部位有小旋涡,内印有朱红色小梅花鹿图案,全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厘米,重约100克。馍味酥松干甜,经久耐存,一般可放3040天。是旅途生活中的美味小吃,又是探亲访友的馈赠珍品。

冯万朗:大家好!鹿糕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相传当年武则天来法门寺拜佛,路经扶风县城时,看到有卖鹿糕馍的,当时不叫鹿糕馍,叫“柱丁石馍”,因为这馍的外形很像鼓形的柱丁石,中间还有一个凹坑,武则天吃了这馍,觉得很好吃,她见到卖馍的旁边还有一个刻图章的,就顺手捡了个小鹿图案的图章,印在馍的凹坑里,并给这馍取名“鹿糕馍”。从此,鹿糕馍就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彭亦婷:扶风鹿糕馍的制作,是选用上等小麦特制的细白面粉,先和水发酵,后搅拌揉搓,调得十分干硬,再加香油或猪板油、鸡蛋及五香粉,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压揉,直压得光如泥,再揉成长条,等分成团制饼,放在锅中,先武火后文火慢慢烘烤即成。有咸、甜两种。不干不硬,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贮不霉变。

吴雨宽:岁月流逝,历经沧桑。在扶风县东四堡还有一丘成老汉以制作“扶风鹿糕”而出名的传说。如今在扶风县制作鹿糕最为有名的,当数城关东四村八旬老人王书祥家,祖宗三代均以制作“扶风鹿糕”营生。

马新然:岐山面皮,原名“御京粉”,顾名思义,跟皇上有关系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传徒授艺而来。别名“酿皮”“麦面皮”等。如今在陕西一带民间百姓生活中,以岐山擀面皮为最正宗的擀面皮。请大家品尝!

张嘉龙:这是著名的文王锅盔。相传岐山锅盔最早始于周文王之时,又名“文王锅盔”。锅盔因形似锅底,大如锅盖而得名。陕西八大怪之一:锅盔像锅盖。请大家品尝!

王家栋:请大家品尝宝鸡茶酥。传说宝鸡茶酥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名叫秃娃的当地人,始作一种小吃取名茶酥并渐有名气,其茶酥做得色、香、味、形俱佳,被誉为“秃娃茶酥”。茶酥之名实为“嚓酥”,由外嚓里酥而来(嚓为宝鸡方言,形容茶酥入口时脆酥声音)。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