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工作室首页  > 文章详情
理性磨课,踏踏实实阅读课堂

                                 理性磨课,踏踏实实阅读课堂

    一年一度的省级赛教评优即将拉开战幕,基层赛教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赛前看到选手们全身心的备战,紧张投入,课本越读越厚,书本上的批注密密麻麻,活页设计粘贴的层层摞摞,着实被老师们的勤奋和努力而感动。说课稿也是每课必写,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课标精神、核心素养的课程融合、教育名言选用适恰。可是,课堂呈现却差强人意,静心思考,究其原因,学养不够,储备欠缺,导致对文本的解读仍在梳理文本内容的怪圈中徘徊,课堂设计不能高屋建瓴,迷失了课堂的关注点,导致课堂琐碎、拖沓、低效。

    于是,“磨课”这一研修模式的出现,使广大的一线教师得以从雾里看花中探寻到文本要表达的内涵,由原来的自说自话、无效教研,迈向合作探究、集思广益、集体研讨,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磨课”究竟“磨”什么?怎么“磨”?才能使“磨课”这种新的教研形式,发挥更大效能呢?我以为,一个""字道出了教师们在磨课过程中无数次反反复复的修改、打磨,逐字逐句推敲、揣摩,这期间包含着教师的无数艰辛和汗水。不过,这磨课的""字是值得仔细品读和玩味的,一个“磨”字道出了一节好课是需要在精雕细上下大功夫的。

    因此,它首先需要更新理念、激活思维,其次才是文本解读的科学、序化。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够引入活水,始终是就课本论课本,再怎么磨课依然是旧坛酿不出新酒,磨课的老师辛辛苦苦,执教者云里雾里,思维不能对接。因此,当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今天,高效、科学、有序、理性磨课已经势在必行,也将是一种开放的、全新的教研模式。

一、理念先行。

    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为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因此,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应遵循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与学科目标有机融合,将语言理解与积累、表达与实践润物无声地浸润与课程目标设定中,坚持母语教学的科学化、规律化。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走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内容的误区,实实在在用好语文课本这个例子,明确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重在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有位老师在教学《珍贵的教课书》一文时,将目标设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导员用生命护书的过程,感受指导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这样的设计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在磨课过程中,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品读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感受指导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理想。”重点体会课文第3——11自然段中对话的三种表达方式及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抓住指导员牺牲前表情、神态、语言的特写,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语境中语言表达方式的技巧,在学生情感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指导员忘我的牺牲精神。

    又如一位老师教学《南辕北辙》,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有为了理解寓意而灌输思想,没能更进一步,把理解寓意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不但读,而且说,在说的条理上精心设计。磨课后将目标修改为“抓住人物语言,通过反复朗读,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复述是第二学段训练的重点,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特点,发散学生思维,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寓意水到渠成,而非是生硬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重新设计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情感朗读的水平,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也只有在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教师才能真正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完美融合,使得人文性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隐性显现,让语言表达落地有声。

二、整合教材

    “教材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何科学、优化地使用好这个例子,教师需要智慧的纵观教材全貌,立足课堂,胸中有纲,目中有人,在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理念指导之下,力求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长文短教。“长文”指的是那些超过了800字的文章,第三学段大多是超过1000字的文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阅读一遍都得十几分钟。“短教”就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较为科学、精准的寻找到切入点,“点、线、面、体”有机结合,提纲挈领,设计教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呢?我们通常在磨课的时候,帮助老师们梳理文章,从抓住题眼、找准中心、理清脉络、分清层次、选准训练点入手,直奔教学重点。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灯光》一文抓住“灯光”理清文脉,抓住三次出现的“多好啊!”体会人物形象塑造的匠心独具。

     研读《劳动的开端》一文,以“从此,我走上了艰难地生活道路”一句为突破口,抓住“艰难”一词提纲挈领,思考:文中的艰难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用“艰难”一词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连起来,清晰明了。

    《 普罗米修斯》一文,从解读插图入手,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并通过情感朗读体会人物的英雄行为。

    总之,“删繁就简千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该是对长文短教的最得体的诠释了。

难文浅教。所谓“难文”有的是指篇幅较长,内容繁杂跳跃或者篇幅很短,但语言较为难懂的现代文,有的是较为难懂的文言文,还有的距离时代比较久远的文本。所有的课文都是教材的一部分,不能以为难懂,无从下手,我们就放弃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里的浅教是指需要选准角度,抓住核心,化难为易,合理设计,达到教 学相长,读写共生。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凡卡》一文,属于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磨课过程中,可以从凡卡的悲惨遭遇“挨打、挨饿、没法睡觉”等细节描写入手,体会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处,从而体会“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真正含义;也可以从插叙部分入手,引导学生在体会布局谋篇技巧的基础上,了解插叙在文本创作中的作用;还可以从文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入手,体会小说文本教学中环境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让凡卡的悲惨生活与乡村清苦但充满温暖幸福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只要能跟爷爷在一起,每一个瞬间都是幸福的。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课标要求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方面的概念不做详尽解读。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以“情感朗读,体会人物外貌、动作、心理、语言”让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语感中得以凸显;也可以从环境描写入手,抓住关键词“夜归、大雨”一步一步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让故事中的人物开口讲话,让文末“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水到渠成。

     这类文本教学应侧重情感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优势地位。可以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中悟法,读中悟理。必要时,教师的精彩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充分体现课堂“三讲三不讲”原则。

     诗文美教。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应该具备读懂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能力。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编排到杂志上,就单纯是一篇美文,但是,一旦被引入教材,它就不仅仅是一篇美文,还承载着听说读写、布局谋篇、语言表达方式等任务。因此,磨课中此类文本如何解读,值得每一位老师静心思考、精心设计。

美教应从美读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素养,注意基调、重音、停连、语速等朗读技能的训练,注重情感体验,培养语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的侧重点。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柯岩的《种子的梦》,很多老师觉得时代背景距离孩子们太久远了,不好理解,因此找不准设计目标。但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该知道,柯岩的诗歌独具特色,新颖的构思、深刻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将人世间的真、善、美浸润于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中彰显人性的美。因此将目标设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品味语言美,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会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朗读技巧的指导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体会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种子的美好心愿、甜蜜的梦想自然流露。背景资料的适时贴近,使学生明白“‘我’——种子——柯岩”,很自然地理解诗人借助种子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

     美教应从语言积累的角度设计目标。语言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质兼美文章的优势,将优美词语、经典句段,摘录、理解、记忆,建立丰富的语言资源库,丰盈积淀,为言语表达、语感体验、阅读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依然以《种子的梦》为例,将这节课的设计定位确立在指向语言积累、理解运用层面,让深度学习时时发生。这首诗中有许多好词佳句值的积累,需要学生抄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把它们背下来。目标设定可以多角度,如果侧重点选在语言的积累,目标可以确定为“积累诗中好词佳句,并能学会表达。”运用板块式教学,提取诗中的教学资源,第一板块,用上诗中的一个关键词,进行说话训练;第二板块,用上诗中一些优美的短语、词组、句子等,组合成一段话,体裁不限,诗歌也行,散文诗也可以。利用文本自身资源,生成创作素材,学生的创作,不必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寻找库存,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教材的核心价值最大化呈现。

    美教应从审美的角度设计目标。教学中给予学生美文鉴赏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美文鉴赏应从韵脚的设定、结构的精美、语言表达形式的选定、布局谋篇的艺术、用词的精准贴切等方面入手,在情感朗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诗文语言的艺术特色,达到“入诗入画”的情感体验效果。

    老课新教。近30年来,教材不断改革、创新,但是,还是有一批文质兼美、经典文章被收录在教材中,但,教的久了,难免会形成思维定势,认为这类文章就是应该这样教。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有些文章距离孩子们的认知时代太过久远,无论是从思想性、审美性还是人文性,孩子们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关注表达、关注积累和运用方面下功夫,另辟蹊径,为学生的阅读开启另一扇窗呢?

    关注表达,文本创编。是指将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将其进行舞台剧创编,在创编过程中,巧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为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和氏献璧》五年级下册《西门豹治邺》《晏子使楚》《田忌赛马》等课文,都可以从人物描写特点入手,借助舞台剧的独特创作手法,充分利用课程自身资源,在语言的二次创作中达到升华主题,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同时,用舞台剧的语言进行朗读表演,也让语感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中得以体现。

关注生成,读写兼容。这些经典的老课文,都有它的生长点亦或叫拓展点,教师在磨课过程中,找准拓展点,直奔中心,设计有趣味、有目的、有延伸的练笔训练。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可爱的中国》发表半个多世纪了,方志敏的形象也感动着无数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如果让学生体会方志敏强烈的爱国情怀,理解革命先烈伟大的理想和追求,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一课中,语言非常优美,用词精妙,在设计这一课的练笔时,我们选择句式的仿写,用上大量的反义词,回顾《厉害了!我的国!》描绘出一个理想中的新时代中国的未来:“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

    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凡卡》一文,传统教学方法在体会插叙和对比的写法后,安排的练笔通常是:我跟凡卡比童年。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孩子们都无法真正体会到凡卡的悲惨生活,无法真正感受沙皇统治下穷苦人的悲惨命运,无法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思想感情。磨课之后,我们这样设计练笔:在自读文本,理清脉络后,借助文本资源,用上恰当的词语、句子以“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作为开头,用150-200字文字,描述凡卡跟爷爷、小伙伴、泥鳅在一起时候的乡村生活,突出贫苦,但因为有了亲情、友情而显得其乐融融。

   凝练设计

    在全新的理念引领下,将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去教学,才能找到课堂的真谛。以儿童为原点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课堂,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的设计才是科学的课堂。因此,无论是什么题材的文本,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课堂设计的简单、简约、真实、平实、扎实、丰厚。

    在此框架之下,还需得从细节入手,让教学思路清晰明白,教学方法简单简约,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得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本、脑中有纲、手中有法,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灵活调控课堂,选择行之有效的切入方式,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的意识。因此,课堂导入需要简洁明快,直接入题。课堂提问同样需要精准简练,依据文本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和辅助问题,让课堂问题设计趋向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启迪学生深度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读文本细致入微,学生充分投入,积极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位学生,让课堂的语言实践激活学生潜能,抓住每一个课堂生成点,以发展学生能力。

     总而言之,不同层次的研课、磨课,必然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要想上一节好课,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不断汲取营养,用丰厚的学养滋养自身;必须具备自我成长,独立研读教材的能力;具备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学生课堂训练活动的能力;拥有破除提问“碎碎念”无效问答的勇气;拥有另辟蹊径,营造洁净灵动课堂的教学技能。支玉恒先生常说“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课堂教学的八字宪法,语文老师就是用“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解决字词句段的问题”。语文老师就该把语文课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

 


上传时间: 2019-06-30 09:42:37 |  上传人: 安瑛 |  学科: 语文 |  学段: 小学
删除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