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rt title here
首页 教研动态 教研文件 电教文件 教研活动 名师工作室 教育科研 典型案例 培训管理
图片走丢。。。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研究 >  详细信息
宝鸡市教育科研“十三五”发展规划(讨论稿)
      发布人:市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3-30 11:45:23  学段:综合  学科:综合

宝鸡市教育科研“十三五”发展规划(讨论稿)

修改部分请刷红,并发教育科研科室邮箱:jiaokezu@163.com   联系人:任军利

为全面贯彻《宝鸡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推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十三五”时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和发挥教育服务宝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作用,开创全市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概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在关天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各级各类教育加快推进协调发展。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为目标,以年度课题指南引领教育科研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研究,促进了我市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提高我市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公平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1.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教育科研工作长足发展。“十二五”以来,按照市教育局提升质量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质量这一中心,科研工作成果突出。一是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氛围更加浓厚。二是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市、县和学校不同级别、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骨干队伍。三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价值的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全市承担省级以上40项课题顺利结题,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230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十二五”期间,省规划课题立项60项、市级小课题立项500项。

2.坚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校本研修工作深入推进。一是建立了有利于骨干教师成长的长效培养机制。围绕“创新课堂教学、名师示范引领、促进专业成长、服务农村基层”的主题,采用同课异构、交流研讨、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基本建立了“356”集体备课制度,形成了“342”校本研修模式;二是进一步关注学生发展,实施德育行动计划。三是组建“研修联盟”。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名校孵化工作方案》,采取三种形式组建研修联盟开展校本研修。在市区和平原县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推行“大学区管理制”,按“相对就近、强弱兼顾、分层搭配”的原则设立大学区,依托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组织学区内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山区县学校相对分散的地区,推行“联片教研”,定期开展活动,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按照“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共同提高”的要求,实施名校孵化战略,将城区学校与农村、乡镇学校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对口交流,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3.以项目研究为抓手,教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十二五”以来,全市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定期培训、总结、检查指导制度和科研成果推广与交流制度,基本实现了课题立项、开题、研究过程和结题验收全程管理和全程专家把关,课题开题率、结题率和成果产出率明显提高。一是形成了三级教研网络,市、县(区)和学校三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网络逐步健全,职能进一步增强。二是完善课题管理机制。注重选题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对各类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三是建立了奖励机制。四是注重总结和成果推广。

4.以教育研究为平台,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立足教学实际,突破课堂。二是扎实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以星级校创建为契机,推动了高效课堂实验深入开展。目前,我市市县两级教改实验项目校达到673所,涵盖基础教育各个学段,有6个县区实现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十大区域课改样本”、陕西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等殊荣。《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市课改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三是加强课程建设,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了《美丽宝鸡》等地方和校本课程。

5.以信息化为契机,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一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教育创强活动,不断加大投入,搭建网上交流平台,促使教研方式方法实现转型。二是深度融合、破解难点。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宝鸡教育网、宝鸡教研网、宝鸡市高效课堂博客等平台,介绍基层鲜活经验,解答一线教师教学困惑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各县区在教育网、教研网开辟学科主页和教育博客专栏;教研员建立学科QQ群,与教师开展网上研讨,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专网为主干,学校网站为基点,学科QQ群为依托,教师博客为载体的网络研修平台。三是开展互联网+的研究,建立资源库。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评比等活动,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6.以内涵发展为突破口,教育科研的指导、辐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一是教师素质整体提升。5年来,我市共有18名教师荣获省级学科带头人,288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能手称号,794名教师获得市级教学能手称号,228名教师被评为宝鸡市课改标兵。二是教育质量连年攀升。近几年二本上线人数连年增加,宝鸡高考每万人口二本上线率连续稳居全省第一。三是内涵发展不断深化。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高效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开展校本研修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归宿的内涵发展模式。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教育科研质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教研工作在观念、投入、体制、队伍、成果、推广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有影响的、得到广泛认可的实验研究依然缺乏;三是研究成果精品力作还不多,目前还缺少有见地的思想和理念,缺少对实践的深层次概括,没有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四是教研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项目推广的力度不够,全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教研部门和“大校”范围,这对于全面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十三五”教育科研发展的总体构想与具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建成中国西部生态型工业强市、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新枢纽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在关天经济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时期也是我市教育发展迈向新目标的关键阶段,这五年中,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突出教育的公益和普惠,全面提高教育的公平程度和优质程度。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品牌建设等重大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库。“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和主要任务,要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研重点要向“学科研究”转移,向“学生研究”转移,向“教师研究”转移。

(一)指导思想

立足研究解决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效课堂的建构和教学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实施过程和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于创新教育理念、提供决策咨询、科学指导工作、培育专家队伍、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任务

1.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其规律,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研究促进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路径和策略,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建立有效的教研专家信息资源库,及时传递教育科研信息,为基层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和教研展示的平台。

2.紧紧围绕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聚焦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为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提供有效的专题教育信息,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和科学论证。

3.加强与各类学校建立联系,指导学校设计新一轮发展规划、实施课程改革计划、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校本研修方式变革等活动,指导学校确立办学理念、研制“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建构现代学校制度、改善学校管理等。

4.深化“优质教育普及行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城乡教育联盟建设项目,组建 6个跨区域城乡教育联盟,实行全方位交流合作。实施普通高中品牌建设项目。重点研究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层次,向名牌大学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4.实施研修创新工程。进一步注重选题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成果转化管理,对各类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

5.实施德育突破行动,坚持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在深化中小学立德树人实效性研究领域,进一步突出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研究,有效打造“学习共同体”。

6.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完善省市县“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体系,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年专项培训市县督学、教育管理者50人,中小学校长100人,幼儿园园长30人。启动“名校长培养计划”,通过出国深造、名校送培等方式,在全市培养中、小学优秀校长各 50名。有目的、有计划地造就一批高起点、高水平、高建树的研究型教育名家。

7.做好宝鸡市教育云平台建设,完善市、县、校及教育科研网络,建立教研员的准入、流动、激励机制,强化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培训,实现教研员的职能转换。

三、“十三五”期间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1.依法治教研究

开展有关政府、学校和社会“管、办、评”权责框架下有效的法律政策和保障体系研究;完善教育统筹机制,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统筹研究;开展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实施路径、管理机制及保障体系研究等。

2.教育信息化研究

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研究;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创新融合研究;“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与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开展“互联网+教育”研究;“微课程”“翻转课堂”“慕课”教学模式研究;推进云服务应用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教育基础数据库及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网络课程开发和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研究。

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提高中小学校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学校德育特色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研究;学校德育活动创新研究;建构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咨询室建设研究;师生心理健康水平预警研究等。

4.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研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区域学校教育现代化监测研究;学生课业负担监控研究;第三方教育评估与监测研究;考试与评价方式创新研究;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研究;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研究等。

5.学校发展研究

公益普惠幼儿园建设政策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研究;区域名校发展案例研究;城乡教育共建共享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研究;职业院校优化实训基地、品牌专业建设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研究等。

6.教师发展研究

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工作现状与问题研究;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及建设策略研究;优秀团队建设研究;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坊、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作用发挥研究、优秀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作用发挥研究;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构建研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创新研究;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和教师评价机制研究;教育人才队伍在境内外、区域间交流与研修机制的创新研究;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7.学生教育研究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及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学生发展需要与学习需求的研究;基于证据的学习过程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研究;残障学生功能补偿教育研究;学生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研究;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研究;班干部培养策略研究;班级主题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研究。

8.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游戏化的园本实践研究;学校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研究;课堂教学设问技术研究;活动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研究;分层教学方法研究;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特长学生的个案研究。
9.农村教育研究

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研究;有效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途径及对策研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研究;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培养机制研究;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和相关政策研究。

四、“十三五”教育科研发展的保障措施

1.健全研究组织机构。一是提高“科研兴教”思想认识;二是各县区要重视区域内教育科研组织机制建设,有明确的分管领导,经常指导教研和科研工作,对于教育科研部门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有具体的解决政策和落实措施。各县区教研室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力求队伍精干,关系顺畅,运行高效,能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三是逐步完善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组织系统,确保教育科研工作常态运行。

2.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一是设立科研项目专项资金,增加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要重视对年度教育科研经费支出项目的预算,规定有一定的经费比例,将新课程教师培训、学科基地建设、教育科研成果奖励等项目列入经费预算之中,确保教育科研经费如期到位。对县区教研室,每年列支教研专项经费不少于15万元。二是教研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必需的业务经费投入,各学校要确保相关人员参加上级有关业务会议、对外交流的专业学术活动和正常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设立教育科研奖励专项资金,重奖科研成果。

3.规范课题研究管理。“十三五”期间,课题管理继续以抓规范、提质量、促全员为基本指导思想,进一步精致管理。一是加强课题立项管理。出台课题管理办法,强化课题申报评审、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四个文本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内涵,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开放的专项课题,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二是注重课题选项指导。立足实际,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给予老师更多的选题导向:课题的题目切口不宜过大,走小而精的路子,多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领域结合自身的实际选题,力求抓住一点,精雕细刻,有所创新。三是过程管理体现“有序”。在课题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将选题论证、开题实施、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成果发表)及后续研究环环相扣,周密组织,按计划实施,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成果检验,形成市、县、校三个层面的精品课题。

4.打造“科研自觉”的教研文化。一是引领广大教师养成教育科研意识,把教育科研工作当作解决教育问题的先决条件,能内化为教育行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和谐发展。二是养成良好的教育科研习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对就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督促职能,使教育科研工作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三是习惯于研究化生活。让更多的教师从问题中思考,将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系列的教育科研活动使得广大教师从中得益,从中得到发展。

5.加强教育科研自身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三级”教研网络,建立一批市县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加大市县教研室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县级教研室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教研室标准。落实“3+2”工作制度,实行责任包抓,开展教研员下县进校蹲点活动。开展“五个一”活动,不断提高教研员业务水平。积极加强兼职教研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着力提高教研人员的素养和指导实践能力。

6、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一是要注重对教研部门的考核评价。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标准,主要关注领导重视程度、规章制度健全程度、指导基层组织程度、工作绩效体现程度。二是加强对教研人员的考核评价。重点考评、指导面上推进学科课程改革、引领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领衔学科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实绩。三是把教育科研能力与实绩作为重要的考评依据,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人员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县区修改部分请用红颜色标注)